中药材“走出去”需练内功树品牌

2017-10-19 崔芳 健康报

出口得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便宜,进口的量降下来了,价格却持续攀升……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在原材料对外贸易领域正面临着关键性拐点。下一步该如何挖掘潜力、转型升级?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表现亮眼,该如何寻找新的品牌亮点?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大会暨2017国际中药健康产业(成都)博览会上,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读。

出口得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便宜,进口的量降下来了,价格却持续攀升……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在原材料对外贸易领域正面临着关键性拐点。下一步该如何挖掘潜力、转型升级?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表现亮眼,该如何寻找新的品牌亮点?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大会暨2017国际中药健康产业(成都)博览会上,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读

中药材海外需求日益旺盛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共10.6万吨,出口数量同比增长50.7%,总额达到5.2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近5.7%。这意味着,我国中药材出口量升价跌,同比降价29.9%。上半年出口量排名前十的中药材品种中,同比价格下降的达到8种,其中以半夏、人参降幅最大,达到44.4%、34.1%;仅肉桂、当归价格微涨,分别为3.2%、8.25%。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进口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进口总量2.0万吨,同比减少2.4%,进口总额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这意味着我国上半年进口中药材价格同比上调48.6%。上半年进口量最大的鹿茸,价格同比上涨竟达224.8%。

“这样的局面,喜忧参半。”孟冬平分析,喜的是,随着中医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药材海外需求日益旺盛。忧的是,在巨大的需求下,我国中小型企业蜂拥而上,僧多粥少、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虽然总体上看有占有率,但没有形成品牌和价格优势。“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顽疾。”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兴起

孟冬平介绍,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对外贸易的另一亮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兴起。数据显示,2017年1月~6月,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药材出口数量达3.2万吨,占全部出口量的30.4%,同比增长227.1%。

多位专家分析,市场这一亮眼表现,源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与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合作的实质性进展。据悉,目前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署的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今年1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发布后,效果愈加显着。

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调查还发现,近年来我国出口中药材整体质量也在逐年提升。一个有力的佐证是:2016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前十品种中,因有害物残留量等问题被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扣留或退回18次,较2015年30次同比下降40%。而在我国信息化整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药材产地信息透明度迅速增加,也赢得了采购商更多好评。

“一方面是需求的旺盛,一方面是实际质量的提升,应该说,我们中药材对外贸易的前景看好,面貌已在逐渐改善。”孟冬平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产业内进行整合、洗牌的基础已经具备,整体形象、市场和价格竞争力提升的转型拐点即将来临。

优质药材亟待贴上新标签

“下一步,就是为中药材对外贸易寻找优质标签、树起金字招牌。”孟冬平说。那么优质标签到哪里寻找?多位专家给出了建议。

随着人们出于对放心药的追求,优质中药材日渐成为市场宠儿。专家指出,我国中药材追求的首个标签应该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这一领域,我国原来有着专门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但已于去年2月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而取消。“国内中药材企业要提升、证明自身质量管理能力,应该有新的认证体系。”孟冬平指出,考虑到国际化的通行要求,中药材种植和采收质量管理规范(GACP)是很好的选择。该认证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美国、欧盟等不少国家通行,也与中成药国际注册接轨。“我国已经启动制定自己的GACP标准,将吸取GAP认证的经验、教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中国特色,并强调实际可操作性。”

虽然国内中药材GAP认证取消,有追求的中药材企业对自身建设的要求没有降低。我国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主席任德权介绍,不少企业在各自的中药材基地探索着把传统中药材种植的有益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中药材流通全程、全链条追溯成为行业共识,相关仓储、物流等环节的质控技术也在普及。“我们在试着将这些优质企业、基地联合起来,共建共享技术、管理、规范、标准,形成集群优势,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从小散乱到上规模、有品牌,这样的转变过程不仅中药材产业需要实现,几乎所有中国产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都必须应对。”在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常青研究员等专家看来,对比进出口两条线的情况,愈发凸显出高质量、好口碑和技术优势的价值。近年来,已经可见一些可喜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始致力于精致饮片、高端中药材等的生产。企业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高品质的投入是立足市场的重要砝码。


作者:崔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中药材质量鱼龙混杂 市场呼唤第三方检测体系

多位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4日接受采访时建议,我国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除了政府执法检查之外,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部分中药材价格年涨幅超三倍,中药配方颗粒受年轻人青睐

安徽亳州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受天气、政策、资金等多方因素综合影响,2016年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一路高歌”,尤其是下半年,几乎成直线攀升,近八成中药材价格持续高涨,平均涨幅在30%以上,部分涨幅超100%。中药材价格为何居高不下?中药配方颗粒疗效是否和传统中药饮片一样?煎制中药汤剂前是否需要清洗药材?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煎煮方法影响药性记者在“2017年全球中药养生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目

全国中药材市场 45个重点品种卖得理想

昨日(7月20日),商务部发布《2016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总结了2016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发展特点,分析了我国中药材市场价格和进出口贸易情况,展望了中药材流通市场发展趋势。今年是商务部连续第4年发布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

药典标准下,全国竟无可用之中药材?这是怎么了?

4月21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33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公告,其中还包括康美药业和云南白药等知名药企。而不合格的原因不再是什么染色、假药,而是某个品种含量指标不合格;甚至还有很多性状(片型)不合格的!灵通妹注意到,今年以来,国家食药监局及各省药监局工作激情是前所未有的高涨,关于饮片不合格公告几乎是“暴风骤雨”式发布。全国大小饮片企业纷纷中枪,几无幸免!到底是中药饮片本身“积重难返

珍宝岛22亿布局中药材贸易

8月15日,珍宝岛药业发布公告称,拟出资21.88亿元建设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项目。 对此,珍宝岛药业表示,建设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将有利于加强其中药制剂业务,打造以中药材产业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公告表示,该项目将依托“互联网+中药材+金融质检+仓储物流+产业配套”商业模式,推动中药材交易标准化,搭建现代大型B2B、B2C、O2O大宗商品智慧交易平台。

中美科学家将用合成生物技术探索中药材“奥秘”

美国合成生物学家杰·基斯林领衔的实验室27日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美两国科学家将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进一步挖掘传统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研制出更多创新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