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Gastroen Hepatol:内镜黏膜下层剥离前是否需接受幽门螺杆菌清除

2018-07-01 zhangfan MedSci原创

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清除与否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后溃疡愈合的差异影响不显著,但该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少造成的,幽门螺杆菌清除不会导致不良事件,仍是内镜黏膜下层剥离前的可选方案之一

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即刻根除对早期胃肿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的影响。

330名早期胃癌接受ESD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清除组(幽门螺杆菌清除+质子泵抑制剂,7周)和对照组(质子泵抑制剂,8周)。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SD8周后溃疡愈合率。

ESD8周后,组间溃疡愈合率差异不显著(清除组vs对照组:83.0% vs 86.5%),不同疗法的安全性均较高。

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清除与否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后溃疡愈合的差异影响不显著,但该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少造成的,幽门螺杆菌清除不会导致不良事件,仍是内镜黏膜下层剥离前的可选方案之一。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Gut:克拉霉素耐药程度不同 一线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何不同?

2018年1月,发表在《Gut》上的一项系统评价和网络Meta分析,考察了根据克拉霉素耐药率确定不同一线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最佳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亲,你想多了!

幽门螺旋杆菌(Hp)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现在不少常规体检中,都有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验。而一看到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大家就慌了——完了,是不是得胃癌了?!这样的“患者”在门诊可不是少数,其实,多数人都是自己吓自己。

SCI REP: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之,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关。这些发现表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长期胃炎症可能在代谢平衡中起作用。

NEJM:幽门螺杆菌根除可大幅降低异时性胃癌风险

研究认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可大幅降低异时性胃癌发生率并改善胃体萎缩症状

World J Gastroenterol: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接受血液透析(HD)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在其长期治疗期间经常发生胃肠道异常。一般来说,随着蛋白质能量的消耗(PEW),这类患者的预后很差。因此,明确PEW的病因并制定更好的策略来处理这种情况变得十分重要。慢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在胃粘膜中的感染不仅与消化性溃疡疾病和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营养不良中观察到的异常血浆和胃粘膜生长素释放肽的水平有关。但是尚不清楚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吗?

在体检报告中,人们常可看到这样的字眼: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我国是非常常见的,感染率高达50%。但并不是每个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都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