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发现睡眠调控新核团 为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失眠症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18-04-21 徐昕红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研究发现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睡眠内稳态调控。4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吻内侧被盖核是非快动眼睡眠的关键核团》(The 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 is Essential for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研究发现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睡眠内稳态调控。4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吻内侧被盖核是非快动眼睡眠的关键核团》(The 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 is Essential for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杂志。

抑郁、药物成瘾、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上述疾病伴有严重的睡眠紊乱,究其原因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寻找脑内多巴胺活性调控机制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新鉴定的由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组成的脑干结构,向中脑多巴能神经元有广泛的纤维投射。研究团队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大鼠RMTg神经元发现,动物睡眠总量明显增加,睡眠深度提高。毁损RMTg神经元或抑制其活性,动物睡眠量及睡眠深度降低。RMTg毁损动物在强制觉醒后的睡眠反弹期(正常大鼠表现为睡眠量增多和睡眠深度提高),睡眠深度变浅,提示RMTg是睡眠内稳态调控的重要基础。神经环路研究显示:RMTg活性增高,释放抑制性递质GABA,抑制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促进睡眠;RMTg活性降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去抑制,其活性增加,诱发觉醒(附图)。

研究结果阐明: RMTg是睡眠启动和维持不可或缺的核团,是脑内多巴胺系统的重要“刹车”。这为临床治疗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提供了新思路,为改善情感性疾病睡眠障碍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及重点项目、创新群体和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原始出处:


作者:徐昕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