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lin Invest:缺铁增强幽门螺杆菌的致癌作用

2012-12-26 J Clin Invest CMT 银子 编译

数据表明,缺铁可增强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它可作为一个可测定的生物标记,用来识别具有得胃癌高风险的感染者。 胃腺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强相关,但大多数被感染的人不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菌株包含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致病基因组(CAG +),它可以编码CagA蛋白和IV型分泌系统(T4SS),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与缺铁性贫血相关,这同样增强患胃癌危险。 为了定义在胃

幽门螺杆菌

数据表明,缺铁可增强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它可作为一个可测定的生物标记,用来识别具有得胃癌高风险的感染者。

胃腺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强相关,但大多数被感染的人不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菌株包含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致病基因组(CAG +),它可以编码CagA蛋白和IV型分泌系统(T4SS),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与缺铁性贫血相关,这同样增强患胃癌危险。

为了定义在胃癌进展中,缺铁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研究人员对维持缺铁的饮食并感染致癌的幽门螺旋杆菌CAG+菌株的蒙古沙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铁加速了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cagA基因依赖性。采集自铁缺乏沙土鼠或生长于铁限制环境中的幽门螺杆菌菌株表现出毒力增强,可以诱导炎症因子。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拓展阅读:


全文阅读:Iron deficiency accelerates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carcinogenesis in rodents and humans



    

作者:J Clin Inves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 Oncol:感染增加全球癌症负担[附全文]

       来自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20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与感染相关,占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的16.1%。每年约19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p)、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主要为胃癌、肝癌和子宫颈癌。相关结果于5月8日在线发表在《Th

IDF 2012:Hp感染者Th17细胞增加与消化性溃疡有关

英国诺丁汉大学E Staples、R J M Ingram、K Hussain等人在2012英国消化疾病联盟大会(DDF)上做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Th17细胞数增加可能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的口头报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病人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17和Tc17细胞数量增加,且IL17,RORC2和IFNG的表达增加。其中IL17表达的增加比IFNG表达明显更高,但IL17的来源还没有得到充分证实。在

Lancet:序贯疗法Hp根除率更高

       我国台湾幽门螺杆菌联盟公布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研究显示,与标准三联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相比,序贯治疗的Hp根除率更高。因此,研究者认为,序贯疗法应成为Hp感染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文章于11月16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该研究从台湾地区6个医疗中心纳入900例Hp感染

Lancet:幽门螺杆菌的新疗法,杀菌率九成以上

  台大医院研究团队发现,清除导致多种胃病的“幽门螺杆菌”,采取两段式服药的“序列疗法”治疗效果,比传统的“三合一疗法”效果更好,杀菌率最高可到94%以上;这项研究不但改写幽门螺杆菌治疗准则,对于胃病的防治也有重要的贡献,有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11月份的国际顶尖医学期刊Lancet上。   由台大医院医疗团队率领的幽门螺杆菌大规模试验研究,共在台大、荣总、马偕、义大医院等6所医学中心收案900

Nature:幽门螺旋杆菌的致命弱点

        来自美国能源部(DOE)SLAC国家加速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揭示了攻击一种常见胃部细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潜在新途径,这种细菌可以引起溃疡,并可显著提高形成胃癌的几率。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n

Helicobacter:益生菌具抑制Hp感染能力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研究人员们检测了乳酸杆菌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能力。相关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Helicobacter》杂志上。        该项试验对台湾健康志愿者的成人排泄物、婴儿排泄物、乳汁及阴道拭子进行了收集,并从这些样品中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