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X线-CT病例影像诊断分析!

2018-05-29 佚名 影像园

女,61岁,咳嗽咳痰十余年,反复出现心悸、气促9年,加重两个月。

【病史临床

女,61岁,咳嗽咳痰十余年,反复出现心悸、气促9年,加重两个月。

【影像图片】

胸部CT平扫纵隔窗(图A)、肺窗(图B);胸部正位平片(图C)  



【影像表现】 

胸部CT平扫纵隔窗(图A)可见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主支明显增粗,肺窗(图B)示胸廓前后径增大,双肺透光度增加,肺纹理牵拉稀疏,并可见左下肺肺大泡形成。胸部正位X平片(图C)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明显增粗直径大于14 mm,周围肺野肺纹理稍稀疏,形成“残根征”。左心缘下段圆隆上翘。

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根据患者多年慢支肺气肿的病史结合胸片和CT片可确诊)

【鉴别诊断
 
1.高血压性心脏病;2.风湿性心脏病;3.肺源性心脏病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多数是发生在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基础上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肺动脉高压, 导致右心肥大, 伴有或不伴有心力衰竭。病程一般在10年以上,早期多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等肺部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晚期则出现循环与呼吸衰竭的征象。肺气肿表现为桶状胸, 心尖搏动减弱。叩诊呈过清音, 肺下界下移等体征。右心衰竭时有颈静脉怒张, 心率增快, 剑突下可听到奔马律及来自房室瓣(三尖瓣) 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第二音亢进。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影像诊断要点

X线表现:慢性支气管炎可见双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模糊,以双下肺明显。肺气肿表现为肋骨走行水平, 肋间隙增宽,双肺透光度增加, 肺纹理纤细稀疏,双侧膈肌下降, 活动幅度小。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动脉段凸出,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 以右下肺动脉第1分支最为明显,表现为后前位胸片自肺门角向下约1 cm处, 右下肺动脉直径大于15 mm为扩张的阳性指征。周围肺野动脉骤然变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肥厚,表现为左心缘下段圆隆上翘,但因常合并肺气肿,故心胸比例不大。晚期可见右心缘向右凸。
  
CT或MRI: 胸部CT肺窗示肺纹理稀疏、紊乱,肺部密度降低,并可合并肺大泡,胸廓前后径增大。纵隔窗示肺动脉主干和左右肺动脉主支明显增粗,肺动脉主干直径大于30mm。增强扫描可见右心室壁增厚,大于左心室壁厚度的1/2。MRI SE序列T1WI可见主肺动脉内出现血流高信号提示有肺动脉高压,增强可见右心室壁厚度大于5mm,可等于或超过左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向左心室侧凸出,右心房亦可扩大,腔静脉扩张,晚期,左心房室亦扩张CRE序列MRI可见三尖瓣(收缩期)和肺动脉瓣(舒张期)的返流,同时可直观地反映右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对于该病,X线平片、CT、MRI等影像表现是非特异的,必须结合病史及心肺功能的试验室检查方可确诊。 
 
【问题】 

Ture OR False?

1.X线平片(图C)可示主动脉结增大; 对: 错

2.X平片示肺动脉段突出; 对: 错

3.CT扫描肺窗(图C)示肺纹理增多,肺透光度降低; 对: 错

4.CT平扫纵隔窗(图A)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主支增粗。 对: 错

正确答案: 1:× 2:√ 3:× 4:√

关于该病例的影像叙述错误的是?

A.CT胸部扫描可见胸廓前后径变窄,肺透亮度降低,肺部以炎性渗出为主;
 
B.X平片上可见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主干、左右主支明显扩大,周围肺野动脉骤然变细,形成残根征; 

C.CT胸部扫描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宽,肺窗示肺透亮度增高,左肺还可见肺大泡形成; 

D.CT平扫纵隔窗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主要分支明显增粗。

正确答案:A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8-05-31 易水河

    学习学习.知之为知之

    0

  2. 2018-05-31 piaojinhua

相关资讯

Aliment Pharmacol Therap:亚洲慢性基因型1丙型肝炎患者适合跟干扰素说再见吗?

二十多年来,IFN一直是慢性丙型肝炎(HCV)抗病毒疗法的基础药物。然而,含IFN疗法与一系列不良事件相关,探索无IFN疗法非常有必要。目前无干扰素(IFN)的DAA治疗HCV GT1感染的亚洲患者的可靠真实世界证据仍然有限。2018年3月,发表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一项Meta分析对此进行了调查。

额颞顶枕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临床分析

本组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5岁、60岁;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外伤时间6个月和8个月。其中1例患者入院前在外院已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会阴区疼痛1例

病人男性,55岁,主诉“会阴区疼痛2年余”。

慢性颌下腺炎导致左颌下区反复肿胀伴耳痛1例

患者,女,52岁,耳鼻喉科以“左颌下区反复肿胀伴耳痛”收入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硬膜下脓肿形成的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式首选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0.25%~2.1%,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国内外偶可见零星报道,其治疗方式多为再次置管引流,而选择开颅治疗极少。现就近来经我科开颅手术治疗的两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脓肿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做相关讨论。

慢性截瘫患者腹腔镜术中突发高血压1例

患者,女性,50岁,60kg。痛经、经量增多7个月,加重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