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导管消融术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018-08-22 国际循环编辑部 国际循环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一篇综述,分析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病史的比例,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中高于30%,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中高于50%。通常,心律失常不会导致心力衰竭,但关于心律失常是否对疾病进展产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心房颤动治疗在过去20年取得很大进步,临床已将方向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转向导管消融术治疗。但是,这种干预一定是有益的吗?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因心律失常发作而致残的情况,但这与患者是否存在心力衰竭无关。对于大多数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患者,控制心室反应和进行系统抗凝治疗更为必要。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一篇综述,分析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

然而,临床仍倾向于严格控制心率失常。设想,能否有控制地进行心肌组织消融,达到恢复窦性心律的效果呢?不幸的是,完全成功的导管消融(无复发和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较罕见,同时并发症风险较大。此外,窦性心律的恢复不一定有益,对于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左心室在舒张末期的任何扩张都可能导致不良结局。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舒张末期充盈加强并非好现象,消融损伤可能增加心房心肌的纤维化风险。

基于上述问题,CASTLE-AF(导管消融术与常规标准治疗用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对比)试验的结果意义重大。研究共纳入397例射血分数≤35%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很难确定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因心房颤动导致呼吸困难,这给CASTLE-AF研究的筛选入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最终,筛选入组工作持续8年,筛选人群达到入组人群的10倍左右。

最后,由于入组过程较长,研究并未纳入典型的平衡型心力衰竭患者。研究结果显示,非消融治疗组的患者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比例、缺血性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人员认为,非消融治疗组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消融治疗组更高。

原始出处:
Milton Packer and Peter R. Kowey. Catheter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2018;138:751-753.

作者: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导管消融术应对持续性房颤效果

导管消融术在持续性房颤的应用中不如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应用中的效果好。指南建议,在持续性心房颤中,除了隔离肺静脉,辅助底物也需要改变。    因此,研究人员对589例持续房颤患者以1:4:4的比例随机分配,即是消融与单独肺静脉隔离(67例),肺静脉隔离电描示出复杂碎裂活性加消融(263例),在整个左心房顶部和二尖瓣峡部肺静脉电隔离以及附加线性消融(259例)。随访时间为1

JACC:房颤和收缩功能不全中的导管消融术vs.心率控制

使用CA恢复窦性心律导致心室功能的显著改善,特别是在CMR不存在心室纤维化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