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2017-06-27 佚名 医师报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7罗氏肿瘤标志物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家张晓东教授就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进行了分享。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及对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有助于临床获取更有价值的医学信息以改善临床决策,继而优化诊疗质量。


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在我国高发的六大癌症(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中,消化道相关肿瘤占据4个席位。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7罗氏肿瘤标志物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家张晓东教授就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进行了分享。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及对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有助于临床获取更有价值的医学信息以改善临床决策,继而优化诊疗质量。

1、肿瘤标志物助力消化道肿瘤诊疗全过程

肿瘤标志物是提示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特性的生化物质,它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细胞膜表面,由肿瘤细胞表达分泌入血液、其它体液及组织中,或由机体对肿瘤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并进入体液或组织中。张晓东教授表示:“肿瘤标志物是临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辅助诊断、监测复发、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到指导用药,肿瘤标志物的应用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其在消化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消化道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72-4(CA72-4)、癌抗原-125(CA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这些肿瘤标志物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各不相同。

研究表明, CEA水平升高可以辅助肠癌诊断,还与癌转移密切相关,对于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患者,CEA水平出现升高的时间较临床影像学发现复发或转移提前2个月。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提出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级别评分标准”,CEA对于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术后常规监测具有高应用价值,并能独立地决定临床意义。

CA19-9是胰腺癌的首选检查指标,同时CA19-9水平升高也是淋巴结阴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标志物,CA19-9显着升高是广泛转移和预后不良的指标,具有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指导意义。

CA72-4在胃癌中应用较多,它对胃癌诊断的阳性率优于其它肿瘤标志物,含量与胃癌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受累及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CA125也是目前胃癌检查的常规指标,能够预测胃癌腹膜转移。CA125 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和生物学行为不良。研究发现,根据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预测胃癌腹膜转移时,CA125预测腹膜转移最优。

NSE主要是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特异,也可用于食管鳞癌的鉴别诊断、监测疗效和复发。

张晓东教授指出:“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指标的检测很难准确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病程监控及预后评估等。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提升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并有助于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

2、联合检测优化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一项关于胃癌检测的研究数据显示,相比CEA、CA19-9和CA72-4的单独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将灵敏度从20%提高至48%左右。另一项关于大肠癌检测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通过联合检测能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提高至100%。

ASCO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级别评分标准”提出,CA19-9联合CEA检测是目前首选的结直肠癌术后监测手段。《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指出,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联合检测CEA、CA19-9;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疑有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CA125。张晓东教授补充道:“胃癌患者首次筛查一定要加入AFP 检测,因为胃癌有一个特殊的病理类型,即胃肝样腺癌,还有很多胃腺癌可以分泌AFP,它很早期就会表现出AFP升高。之所以要区分这些特殊类型的胃腺癌是因为它们与普通的胃腺癌无论是在预后和治疗上都有很大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主要时间节点是:第一次治疗前,无论是手术、化疗、激素治疗还是放疗,治疗前都必须检测;启动治疗后(尤其是手术治疗),包括治疗后判定疗效时都要进行检测。随诊的患者在1~2年内每间隔3个月检测一次,在3~5年内每间隔6个月要检测一次,在治疗方法改变之前也要检测;怀疑复发或者转移时;发现升高后的2~4周。

张晓东教授强调:“肿瘤的诊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至关重要,一定要重视首次检查高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对于人体的损伤,而准确检测是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被正确解读和合理应用的前提。”

作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领先者,罗氏诊断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提供完善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菜单,采用Elecsys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为临床提供完善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菜单,尤其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可实现一管血同时进行 CEA、CA19-9、CA72-4、CA125、NSE等多个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拥有合理的抗体设计,线性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大大提升了肿瘤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帮助实验室做到患者样本的有效保存和必要时的样本回溯功能,进一步加强消化道肿瘤疾病管理水平。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1. 2017-06-28 ylzr123

    好文,值得点赞!认真学习了,把经验应用于实践,为患者解除病痛。

    0

  2. 2017-06-28 hfuym10906

    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ASCO 2013: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等证实pEGFR mut能有效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在FASTACT 2中,研究者对肿瘤生物标记物的分析证实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有助于预测厄洛替尼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对上述患者所带来的治疗获益。然而,在该研究中的肿瘤标本有限。最近技术的发展能够促使从不含细胞的血浆DNA中检测到EGFR突变状态(pEGFRmut)。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旨在评估pEGFRmut和来自肿瘤组织的EGFR mut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联,同时也评估pEGF

Gut:OCT1基因与胃癌的关联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OCT1基因在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提示OCT1基因通过激活而作用于ERK/MAPK信号通路,并使胃癌患者的生存显著缩短。相关论文4月9日在线发表于《消化道》(Gut)杂志。 OCT1与胃癌:多潜能诱导因子OCT4的家族基因在癌症中扮演重要作用 OCT1 是细胞多潜能性诱导因子OCT4的家族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滴血查癌到底靠不靠谱?

今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去医院体检,不少人都会抽血查肝功能、血常规,如果说只要一滴血就能查出无患癌症风险,你信吗?当前,就偏偏有这样一些机构宣称“一滴血可查是否患癌症”,部分体检机构也声称一滴血或者几滴血便可以确诊癌症。专家表示,这并非是确诊癌症的根本标准。“一滴血查癌症”是检测肿瘤血清标记物抽血化验是体检和到医院就诊时经常做

2016年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肿瘤标记物是指肿瘤细胞生物化学性质改变及代谢异常导致肿瘤病人的体液、排泄物及组织中出现的数量或者种类显著改变的物质,其在原发瘤诊断、肿瘤恶性程度诊断、肿瘤发展进程诊断、肿瘤治疗效果监控、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及肿瘤复发、预后等的预测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编于此盘点了2016年肿瘤标记物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1、Cancer Res:雄性特有的前列腺癌诊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