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斑块特点,男女有别!

2022-01-19 Freeman MedSci原创

在有症状的轻度至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出现带有IPH和LRNC的高危颈动脉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就中风的发生而言,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点仍然不为人所知。例如,男性一生中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女性高33%,但如果女性发生中风,其过程往往更严重,永久性残疾的机会更高。对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解释可能是在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性别差异中找到。

简而言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导致斑块物质和血栓栓塞到远端动脉而导致中风。那些更容易破裂并与缺血性中风的高风险有关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

这些脆弱斑块的重要特征是存在斑块内出血(IPH)、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TRFC)和斑块溃烂。这些斑块特征可以通过多探头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MDCTA)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可视化和量化。


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标本的体内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女性的斑块表型不那么脆弱,其特点是炎症介质、脂质和出血减少,纤维组织增加。一些影像学研究证实了这些结果,并报告说IPH、LRNC和TRFC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


然而,以斑块溃烂等特征为特征的斑块形态的性别差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此外,以前的研究没有对总的斑块负担进行调整,尽管这一斑块特征与斑块的脆弱性密切相关,并且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剩下的问题是,斑块组成的性别差异是否不能简单地用男性比女性的斑块大来解释。

藉此, 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Dianne H.K. van Dam-Nolen等人,广泛探究男性和女性在颈动脉斑块形态和组成上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斑块总负荷的性别差异是否可以解释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

他们纳入了PARISK(Plaque At Risk)研究中的156名男性和68名女性,这是一项对近期有缺血性脑血管症状和同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斑块特征(斑块内出血[IPH]、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钙化、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溃疡、斑块总体积)通过磁共振成像和多方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来评估。他们使用多变量的逻辑和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

他们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总斑块体积有显著差异(β=22.9 mm3 [95% CI, 15.4-30.5];男性的平均体积为1399±425 mm3,女性为1011±242 mm3)。

此外,即使在调整了斑块总体积后,男性更有可能患有IPH([OR]=2.8[95%CI,1.3-6.3];男性IPH比例为49%,女性16%)和LRNC(OR=2.4[95%CI,1.2-4.7];男性LRNC比例为73%,女性41%)。

在斑块体积校正后的IPH、LRNC和钙化的体积方面没有性别差异。

在斑块特征共存方面,男性更经常有斑块同时存在钙化、LRNC和IPH(OR=2.7[95% CI,1.2-7.0]),同时存在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溃疡、LRNC和IPH(OR=2.4[95% CI,1.1-5.9]),以及同时存在所有斑块特征(OR=3.0[95% CI,1.2-8.6])。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在有症状的轻度至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出现带有IPH和LRNC的高危颈动脉斑块,无论斑块的总负担如何。男性的斑块也更多地具有多种脆弱的斑块成分,这可能构成更高的卒中风险。

 

原文出处:
van Dam-Nolen DHK, van Egmond NCM, Dilba K,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laqu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Among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5, 2022:STROKEAHA.121.036564. doi:10.1161/STROKEAHA.121.036564

作者:Freem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免费回放:脑卒中患者用药方案及解惑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京医院)史明博士

Stroke:随访20年,儿童中风后,长期死亡率如何

小儿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长期死亡率增加

European Radiology: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仅仅使用CT还远远不够!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患者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Stroke:脑卒中,晚期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男女或无差异

在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晚期患者的多中心分析中,性别与功能结局没有关系

Stroke:妊娠高血压疾病,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如何?

HDP对未来卒中风险的影响持续了17年,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

Neurology:追踪卒中后记忆轨迹变化,记忆减退难以避免,血管内治疗或免于卒中后更严重记忆缺失

近日,有研究人员调查了18个欧洲国家首次卒中和复发卒中前后的记忆轨迹, 发现首次卒中和反复卒中后记忆力急剧下降,但并非加速下降。改进的血管内治疗可能与卒中后较少的记忆丧失有关,还需更多基于个体水平证据

拓展阅读

突发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获得良好疗效

58 岁男性脑卒中病例,发病后经系列检查诊断与治疗,包括溶栓、取栓等,介绍其病情演变、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恢复情况。

IJNS:衰弱对成年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强调了评估成年卒中出院患者基线衰弱的重要性,因为它与非选择性再入院、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卒中后残疾显著相关。

Stroke:高强度失语干预对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的疲劳程度的影响

强化治疗对患有慢性失语症的中风幸存者的疲劳程度很小,这表明疲劳并不是高强度治疗的障碍。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P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功能预后预测的新型影像学指标

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脑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炎症或为关键治疗靶点,有助于降低残余风险

炎症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心房颤动(AF)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残余风险,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机制。

Annals of Neurology:2000-2020 年中风复发和复发后死亡率趋势的性别差异

中风复发率的下降表明中风二级预防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女性。

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暂未更新 ·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