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Cancer:联合免疫疗法,对肿瘤的三重打击

2015-04-29 佚名 生物谷

尽管单一的免疫检验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显示出了的好的前景和希望。然而,最近有数据显示,将这些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例如,放疗,将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Nature杂志上报道,Minn和其同事们发现,联合抗体(分别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配体1(PDL1)介导的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介导的免疫检验点)和放疗,可以通过不同的,非重复性的机制,有效地促

尽管单一的免疫检验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显示出了的好的前景和希望。然而,最近有数据显示,将这些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例如,放疗,将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Nature杂志上报道,Minn和其同事们发现,联合抗体(分别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配体1(PDL1)介导的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介导的免疫检验点)和放疗,可以通过不同的,非重复性的机制,有效地促进抗肿瘤免疫。

在22个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人的一期临床试验中,一个单一的病变在照射后,采用了4轮CTLA4特异性单克隆抗体ipilimumab的治疗。通过对非照射的黑色素瘤病变的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18%的病人有部分反应,另有18%的病人在治疗后病情稳定,这些结果提示,在一部分病人中,放疗和ipilimumab的联合疗法有有益的影响。然而,64%的病人是对治疗抵抗的,病情仍在发展中。

为了研究清楚肿瘤的耐药机制,研究人员们利用B6-F10黑色素瘤老鼠模型,在使用放疗和CTLA抑制剂联合治疗后,他们观察到了类似的反应比例。

完全缓解疗法是依赖于CD8+ T细胞的,且最好的肿瘤耐药的预报是,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群中(TIL),CD8+CD44+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CD8/TReg ratio)升高失败。尽管TReg 细胞的数量有所降低(在敏感性细胞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但CD8/TReg的比例并没有升高,这是因为CD8+ T 细胞没有累积。在耐药肿瘤中,CD8+ T 细胞累积的缺陷是由于在黑色素瘤上PDL1的高表达引起的。在耐药的乳腺癌细胞上和临床试验中,来源于转移性多发黑色素瘤病人的耐药细胞上,均可以发现一个相似的PDL1的高表达。

增高的PDL1可以促进T细胞的消耗(通过检测PD1+EOMES+CD8+ T 细胞中的Ki67和颗粒酶B的表达可知),其逆转可称为复兴。在敏感性细胞,放疗和CTLA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以升高复兴细胞与消耗掉的CD8+ T细胞在TIL群中的比例。然而,在耐药细胞,复兴的CD8+ T细胞数目并没有增高。但是,额外再添加PDL1特异性阻断抗体后,复兴的CD8+ TILs和CD8/TReg均有所增加。重要的是,黑色素瘤老鼠的完全缓解率从双联合治疗的17%提高到了三项联合治疗的80%,即CTLA和PDL1(PD1)阻断加放疗。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三项的联合治疗是一种非重复的,互补的方式:PDL1阻断疗法复兴了耗尽的CD8+ T细胞,CTLA4阻断疗法主要减少了TReg 的细胞数量,两者加在一起,这些免疫检验点抑制剂增加了CD8/TReg 的比例,促进了TILs细胞的四周克隆扩增。放疗的主要作用是多元化TILs的T细胞受体,塑造出扩增的外周细胞克隆。

值得注意的是,外周T细胞消耗和复兴的标志,血液中CD8/TReg 的比例,可用来预测老鼠对治疗的反应性。而且,在临床试验的病人中,预处理肿瘤活检黑色瘤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与放疗和ipilimumab 联合治疗后,持续的T细胞消耗,快速的疾病发展相关。

这些数据表明,肿瘤细胞上PDL1的高表达,是肿瘤细胞对放疗加CTLA4阻断剂治疗的主导抵抗机制。这些数据支持探索一种治疗方法,即将阻断PDL1(或PD1)和CTLA及放疗联合起来,治疗黑色素瘤和其他可能的实体瘤。

原始出处:

Olive Leavy.A triple blow for cancer.Nature Reviews Cancer 15, 258–259 (2015) doi:10.1038/nrc3946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癌症治疗路在何方

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癌症宣战以来,科学家们一致在寻找让细胞失控的基因删除、插入和重复。不断扩大的突变库帮助人们开发出了靶向性药物,将相应患者的生命延长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但这并不是治疗癌症的唯一途径,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James P. Allison和Padmanee Sharma指出。他们在四月九日的Cell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探讨了癌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气滞血瘀”理论破解肿瘤“瓦勃效应”

本文转载于曾庆平博客,不代表MedSci认可文章的观点。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有些通俗易懂,如“气滞血瘀”致病,“活血化瘀”治病。但是,有些不易理解,要靠“悟”,比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为古人所讲“肾”和“脾”并非西医解剖学上所指。 肿瘤有个常见的特征——瓦勃效应(Warburg effect),早在1956年就已由德国人Otto Heinrich Warburg提出。它是指

Molecular cell:caspase3——抗癌卫士的“背叛”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美国杜克大学华人科学家Chuan-Yuan Li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之前一直认为具有抗癌作用的细胞凋亡关键效应因子caspase-3并不能有效地起到抗癌作用,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aspase-3会促进放射和化疗过程中的细胞遗传不稳定,在肿瘤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凋亡一直被看作典型的抗癌过程,在凋亡过程中ca

JNCI:预测寿命?要看端粒长度!

端粒(Telomeres)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端粒酶可用于给端粒DNA加尾,DNA分子每次分裂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即细胞走向

JCEM: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

二甲双胍是广泛认可的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近来研究发现,它还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无论是在动物,还是人体试验,都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通过AMPK依赖的通路抑制哺乳动物类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早期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癌症的发生风险降低,已存在癌症的进展被阻止。而且,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影响NF- kB的活性。NF- kB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激活

Trends in Biotechnology:肿瘤特异性抗体疗法研发新策略

癌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抗癌疗法研发历史中最成功的药物之一。癌症特异性抗体不仅可以作为单独的活性药物作用于靶向癌细胞,也可以作为运输机器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位点。然而目前已知的癌症特异性靶点还知之甚少,许多癌症靶点还在研究中。   根据已有的信息,目前市场上一共有19种癌症抗体类药物,其中两种已经在今年1月份进入了首次常规检查程序。这19种单抗中有7种针对血液恶性肿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