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 房颤电复律后,SLC25A20和PDK4基因表达下降

2016-06-28 phylis 译 MedSci原创

背景:心房颤动(AF)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治疗的长期成功率有限。基因表达谱可能为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视野。目的:比较电复律(ECV)前后全血基因表达,了解AF的病理生理机制,识别生物标记物。方法:46例进行ECV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前1-2小时,及复律成功后4至6周,收集全血标本。检测配对样品的微阵列和血浆生物标志物。结果:测试的13942个基因中,对SLC25A20和PDK4高表达与房颤相关

背景:心房颤动(AF)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治疗的长期成功率有限。基因表达谱可能为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视野。

目的:比较电复律(ECV)前后全血基因表达,了解AF的病理生理机制,识别生物标记物。

方法:46例进行ECV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前1-2小时,及复律成功后4至6周,收集全血标本。检测配对样品的微阵列和血浆生物标志物。

结果:测试的13942个基因中,对SLC25A20和PDK4高表达与房颤相关。复律后,SLC25A20和PDK4表达分别下降0.8(CI 0.7-0.8,P = 2.0x10-6)和0.7(CI 0.6-0.8,P = 3.0x10-5)倍。复律后, 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的中位数浓度从127.7pg/mL下降到44.9pg/mL(P = 2.3x10-13)。与NT-proBNP相比(AUC = 0.82),NT-proBNP联合基因表达的AF的判别模型(NT-proBNP + SLC25A20 AUC= 0.88,NT-proBNP + PDK4 AUC = 0.86)有更大的辨别能力。此外,与其他模型相比,包括NT-proBNP,SLC25A20和PDK4的模型显著改善AF辨别能力(AUC = 0.87,净重新分类指数>0.56,P<5.8x10-3)。研究者在17例患者中验证验证SLC25A20和PDK4与 AF的相关性。

结论:这项研究表明,SLC25A20,PDK4,NT-proBNP可作为识别房颤窦性节律的生物标志物。SLC25A20和 PDK4表达升高,提示房颤中,能量代谢发挥重要作用。

原始出处:

Raman K, Aeschbacher S, et al. Whole Blood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tiates betwee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inus Rhythm after Cardioversion. PLoS One. 2016 Jun 22


作者:phylis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roke:房颤与心源性卒中90天不良预后相关

背景:心源性脑卒中(CES)患者比其它原因脑卒中预后更差。在CES患者中,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合并症。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房颤可能与急性脑血栓栓塞卒中的病理机制相关。研究者试图确定房颤是否是CES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研究者回顾性分析学术医疗中心卒中登记的急性大脑半球CES的患者。应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类系统的确定CES的发生。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房颤与90天

房颤,如何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疗策略?

房颤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消融手术两大类,临床应用时该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呢? 药物治疗 是否能转复房颤,并维持正常心跳? 虽然医学进步很快,但遗憾的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效果仍差强人意。以其中效果最好的胺碘酮为例,其控制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比例仅在30%左右,而且临床中还常见初始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就无效的情况。 对于持续性房颤,胺碘酮的效果就更差,文献

BMJ:酒精销售管制的“严”和“松”与居民心脏病风险相

研究者使用使用酒精销售法的差异进行了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探究酒精摄入量与心脏病的关系,并作为一种自然实验。该研究纳入了2005-2010年间≥21岁的1106968名住院患者,根据所在区域酒精的限制情况分为“湿”县(没有酒精的限制)和“干”县(酒精销售全面禁止)。酒精滥用和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率发生率数据用于验证分析。研究的主要心血管终点为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数据显示,湿县居民酒精滥用

BMJ:多药疗法背景下阿哌沙班与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比较(ARISTOTLE)

研究者对ARISTOTLE(2006-2011年,多中心、双盲、双模拟试验,阿哌沙班可减少房颤患者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研究结果进行了事后分析,涉及18201名参与者,探究越来越多的伴随药物背景下,阿哌沙班和华法林对房颤治疗的差异。ARISTOTLE试验中患者被随机分为每天2次5 mg阿哌沙班组(n=9120)或华法林组(以国际标准化比值范围2.0-3.0为目标;n = 9081)。事后分析

BMJ: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可替代华法林作为房颤患者的常规治疗

研究者使用了2011-201年的3个丹麦全国数据库进了一项全国观察性队列研究,比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与华法林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该研究共纳入了61678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没有使用过口服抗凝剂,没有瓣膜性心房纤颤或静脉血栓栓塞史。根据治疗类型对患者分组:华法林(n = 35 436,57%),达比加群150 mg(

JACC: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阿司匹林 vs 口服抗凝药

在中度至重度卒中风险的房颤(AF)患者中,医生建议口服抗凝药物(OAC),而不是阿司匹林。本研究旨在在现实世界心脏病学实践中,在中度至重度卒中风险的AF患者中,探讨与OAC相比,单独阿司匹林处方相关的患者和实践层面的因素。作者确定了2个AF门诊患者队列,这些患者具有中等至高风险血栓栓塞(CHADS2评分≥2和CHA2DS2-VASC≥2),这些患者在2008年和2012年被纳入PINNACLE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