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欺骗性很大!蒙骗期可达数年

2016-12-20 康健 康健

1型糖尿病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异常,造成胰岛细胞破坏、逐渐累积至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当体内胰岛素不足以管理葡萄糖进入细胞运作时,才会产生症状,这整个期间从几个月到数年。不过,一旦发病后,症状就会来势汹汹,很快就会有「三多一少」的高血糖症状,包括容易饥饿多食、口渴多喝水、频尿多尿、体重减轻,更严重时「酮酸中毒」的症状会紧接而来,这时会有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呼吸加快加深、意识不清等状况,这种完全像是肠胃

1型糖尿病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异常,造成胰岛细胞破坏、逐渐累积至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当体内胰岛素不足以管理葡萄糖进入细胞运作时,才会产生症状,这整个期间从几个月到数年。

不过,一旦发病后,症状就会来势汹汹,很快就会有「三多一少」的高血糖症状,包括容易饥饿多食、口渴多喝水、频尿多尿、体重减轻,更严重时「酮酸中毒」的症状会紧接而来,这时会有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呼吸加快加深、意识不清等状况,这种完全像是肠胃炎的症状有时也会骗倒医师,因延迟发现而造成重症甚至致命。




至于2型糖尿病,「蒙骗」期间平均比1型糖尿病更久,通常不会只是数个月而是长达数年。


2型糖尿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异常,在开始阶段是过量分泌,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意思是指体内的胰岛素无法正常运作于细胞接受体上,举例来说,接受体就像是房间的锁,胰岛素是钥匙,房门顺利被打开,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利用或合成。


刚开始时身体会拚命增加胰岛素,通过更多钥匙去把锁打开,血糖还能维持正常,慢慢地就进入「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100mg/dL, 75克葡萄糖耐量测试两小时≧140mg/dL)。这个阶段若采取积极的饮食、运动及体重控制治疗,是有机会回复正常的;但往往因为没有每年进行例行检查,或是轻忽「糖尿病前期」认为不用服药治疗没关系,也未定期追踪,不但错失改善的机会,更是何时进展至「糖尿病」阶段(空腹血糖≧126mg/dL,2小时≧200mg/dL),自己也完全没感觉,而从这个时期开始,身体分泌的胰岛素就变得不足了。




由于「三多一少」的症状只发生在持续累积高血糖时,通常空腹血糖已高过200mg/dL,或餐后血糖高过300mg/dL,若这时候才被诊断出有糖尿病,身体处于血糖过高的时期可说已经是经年累月了。在门诊就医的新诊断病人中,经常会碰到刚确诊糖尿病就已经发生视网膜病变或肾病变的患者,表示糖尿病危害身体健康的时间至少5年以上,其中严重的更是造成失明或已濒临换肾,而在这之前都是没有明显的不适,真是所谓的欺骗性很大。


这期间有许多错误的直觉或反应,常会使病况恶化。例如许多人口渴时习惯喝饮料,或以为是火气大造成口干,喝椰子汁解渴,这些含糖份的饮料或果汁会使血糖升更高,症状越明显;高血糖造成营养无法充分吸收,饥饿感比平常更明显,摄取的含糖食物例如米饭、面食、水果等,份量越多血糖越高,越吃反而越饿;有些错误甚至来自医疗人员,例如未说明糖尿病前期的严重性与追踪处理方式,只给了「轻微偏高,不用担心」的建议,等到累积至明显高血糖时,往往已是并发症缠身。肾脏与视网膜病变也同样是「蒙骗」期间很长,等到水肿、视力受损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这多少也是人们习惯以直觉来感受自身健康状况,不痛不痒就认为自己没病!

为了不被糖尿病「蒙骗」,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定期检查的好习惯,特别是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血压高、血脂异常、有妊娠糖尿病史、曾产下巨婴的高危险群,应该每1-3年定期检查血糖,把历年空腹血糖数据记录下来,注意有无逐年增加至接近或超过100mg/dL的程度。血糖代谢异常者,及早通过饮食、运动调理,需要时加上药物处理,以最少量药物维持长期血糖控制,可说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要当个聪明的健康管理者,还是因轻忽而被蒙骗,关键就在自己对健康的谨慎与重视。


作者:康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17-01-20 wangjian123

    很好啊

    0

相关资讯

Cell:揭示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抗癌作用机制

相当多的证据已表明50多年来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能够阻止或延缓某些癌症的生长;但是它的抗癌效果背后的机制是未知的。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途径似乎是二甲双胍能够阻断人癌细胞生长和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基础,这提示着这种基因途径在多种有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2月15日那期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Anci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人工胰岛β细胞

糖尿病正在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危害,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测,到2040年,全世界将有6.4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或者胰岛β细胞破坏。目前治疗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的糖尿病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药物便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控制住患者血糖,但科学家还在不断研究更好、更方便的治疗方法对付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具有十分可靠的前景。传统的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大多是将脂肪细胞经人工诱导为胰岛β

四种糖尿病相关性昏迷,性命攸关!

昏迷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影响尤大,如果抢救不及时、昏迷时间持续6小时以上,就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导致糖尿病患者昏迷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糖尿病相关性昏迷”(如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昏迷等)和由合并症引起的昏迷(如急性脑卒中等)。本文主要谈谈“糖尿病相关性昏迷”的几种常见类型及救治要点。一、低血糖昏迷  当血糖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何自我筛查?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无痛性神经病变和痛性周围神经病变,这两种情况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前者因为患者的保护性感觉如痛觉、触觉、位置觉等丧失,因不易察觉小的足部皮肤损伤而导致溃疡出现、加重最后甚至需要截肢。而后者会因为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如针刺痛、烧灼痛、刀割痛、触电样或钝痛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困扰,甚至会导致情绪、心理异常。所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早期

中国证据:腹型肥胖与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导语:2016年10月27日,Diabetes杂志发表了一项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进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探讨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关系,并评估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否独立于肥胖状态。尽管以往研究证实,内脏脂肪可独立于体重指数(BMI)和其它危险因素来预测T2DM风险,但是有关中国人群腹型肥胖与T2DM相关性的流行病学数据很少。且虽东亚人群整体肥胖程度较低,但是内脏脂肪堆积相

重磅丨2017年美国糖尿病指南颁布!

2017年美国糖尿病诊疗标准于今日正式颁布。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新版ADA指南对多项诊断与治疗建议进行更新。在心血管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方面,其主要内容如下:血压管理1. 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均应常规测量血压;2. 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3. 在不需要过于复杂治疗的情况下,伴有心血管高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4. 糖尿病合并慢性高血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