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 吗啡和氯吡格雷不要同时用!增加ACS患者缺血事件风险

2020-01-26 朱朱 中国循环杂志

临床上,吗啡是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的药物之一。但机制性研究显示,吗啡可能会影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效果。

临床上,吗啡是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的药物之一。但机制性研究显示,吗啡可能会影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效果。

近期发表在JACC上的EARLY ACS研究结果提示,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如果冠脉造影前已用氯吡格雷预处理,如果应用吗啡就会显着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血栓栓塞性紧急治疗。

分析显示,在应用氯吡格雷进行预处理的患者中,吗啡的应用导致96 h时缺血事件发生风险增加40%,30天时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也有增加趋势(OR=1.29,P=0.072),主要是48小时内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了54%。

而在没有应用氯吡格雷进行预处理的患者中,应用吗啡并不会增加上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述评专家指出,临床医生应注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氯吡格雷与吗啡同时应用的话,需要考虑在最后一次应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后6~8小时再给一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以使抗血小板药物达到最优治疗水平。

该研究纳入5438例应用氯吡格雷进行预处理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3462例未应用氯吡格雷进行预处理的患者作为对照。

原始出处:


2、Storey RF, et al. Opiates and Clopidogrel Efficacy: Lost in Transit?.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

作者:朱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口服吗啡不能作为治疗早产儿急性程序性疼痛的治疗药物

研究认为,口服吗啡不能作为治疗早产儿急性程序性疼痛的治疗药物

Neuron:科学家发现吗啡成瘾治疗新通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晓明实验室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条调节吗啡成瘾的神经通路。该研究首次发现腹侧背盖区到中缝背核存在两条平行的抑制性神经通路。该研究为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提供了新靶点, 为临床上吗啡镇痛的长期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临床上开发低成瘾性的镇痛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于1月11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神经元》。

JAMA: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后非吗啡镇痛方案研究

研究认为,对于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后镇痛患者,接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治疗术后吗啡消耗量最低,但相对于单纯布洛芬方案的差异不显著,提示布洛芬仍是术后早期口服镇痛的合理选择

PNAS: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吗啡耐受性

已有的研究显示,长期接触阿片类药物会导致镇痛耐受,药物过量和死亡。但是,至今为止,吗啡镇痛耐受的机制仍未得到解决。

申鹏教授点评口服吗啡对比口服曲马多控制中度癌痛研究,吗啡效果更优

在尼泊尔等资源有限的国家,充分控制疼痛仍然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项挑战。早期使用吗啡治疗中度癌症疼痛(MCP)而不是按世界卫生组织(WHO)镇痛阶梯顺序使用药物,在获得卫生保健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似乎是合理的。本研究采用埃德蒙顿症状评定量表(ESAS)比较口服吗啡(MOR)与口服曲马多(TRM)对MCP患者疼痛及身体健康的控制效果。

.Molecular Psychiatry :复旦大学发现吗啡奖赏作用神经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团队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吗啡能协同激活大脑皮层中两类不同的中间神经元,造成抑制性神经环路的持续失活,从而揭示了吗啡等成瘾性药物产生强烈奖赏和依赖作用的神经机制。8月14日,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