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大医院启动“神药”监控,每家不少于15个品种

2017-12-14 佚名 医谷

近段时间,清退“神药”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北京各大医院(三级医院)也正行动动。近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向各区县卫计委、属地各三级医院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将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的药品列为“重点监控药品”,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关目录,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将采取限用或停用等措施。据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段时间,清退“神药”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北京各大医院(三级医院)也正行动动。

近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向各区县卫计委、属地各三级医院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将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的药品列为“重点监控药品”,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关目录,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将采取限用或停用等措施。

据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重点监控药品的主要特征是:某种疾病非治疗必需、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未获得权威疾病诊疗指南推荐或不具备药物经济学优势,且用量大或采购金额高。

对于这类药品,各医疗机构要制定“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在各机构使用金额排名前100位药品中,结合本机构各科室性质特点,根据有效、安全、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制定出本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目录品种数不少于15种(含化学药品、中成药和生物药品)。

对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采取措施如约谈、限制使用或停止销售等,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重点监控药品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监控,进一步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超常预警机制。同时,目录实施动态监测与调整,每年根据药品使用情况调整更新并进行公示。

对于重点监控药品的监督管理,《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本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和临床使用等情况进行监测,适时组织现场督导检查,对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落实不力的医疗机构,可采取通报、限期整改、对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等措施,对于存在问题严重、整改落实仍不到位的医疗机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有行业人士表示,尽管此次北京市卫计委并未公布重点监控品种的具体名单,仅是要求各家医疗机构重点监控的品种数量应不少于15种,但业内普遍认为,《通知》的实施将使北京三甲医院的用药习惯进行结构性调整,辅助用药、不合理用药将会被逐渐清退出局。

附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

各区卫生计生委、各三级医院: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17〕11号)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委《关于印发2017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函〔2017〕249号),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市药品合理使用,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

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本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医疗机构应制定本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目录与工作流程,组织开展本单位重点监控药品管理专项工作,对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公示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制度培训。

二、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重点监控药品目录

重点监控药品主要特征是:某种疾病非治疗必需、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未获得权威疾病诊疗指南推荐或不具备药物经济学优势,且用量大或采购金额高。

各医疗机构根据重点监控药品主要特征,按照本机构使用金额排名前100位药品(通用名),结合本机构各科室性质特点,根据有效、安全、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制定本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模板见附件),目录品种数不少于15种(含化学药品、中成药和生物药品)。目录实施动态监测与调整,每年根据药品使用情况按上述原则调整更新并进行公示。

(二)加强重点监控品种购用情况的动态监测

各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内控机制,加强对重点监控药品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监控,进一步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动态监测、超常预警机制。

各医疗机构应以临床科室为单位,设置重点监控药品的控制指标并列入科室绩效考核中;进一步完善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预警机制,对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采取措施如约谈、限制使用或停止销售等;每季度对重点监控药品超常使用的临床科室和医师予以内部公示,必要时进行批评教育,并与科室及个人的绩效、评优、晋升等奖惩措施挂钩。

三、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市卫生计生委负责指导全市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的监督管理,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市属医院的监督管理,各区卫生计生委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到2017年底,以行政区为单位,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力争降到30%左右,且药品总费用增幅应明显低于同期门急诊量和出院患者的增幅。

(二)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提高认识、强化职责,将本项工作作为今年及未来几年全市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和临床使用等情况进行监测,适时组织现场督导检查;结合实际情况将监测评估和现场检查结果予以公示,并作为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与等级评审等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对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落实不利的医疗机构采取通报、限期整改、对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等措施;对于存在问题严重、整改落实仍不到位的医疗机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上报实行单一口径上报、多部门共享的方式。2017年各区卫生计生委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区属及社会办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并于11月15日前发至我委指定邮箱;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将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于11月15日前直接发至我委指定邮箱。2018年后,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本机构调整后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通过“北京市医药阳光采购综合管理平台”(网址:http://210.73.89.76/,登录方式与药品网上采购登录方式一致)报我委。

2017年重点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基层及其他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工作开展时间另行通知。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首届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11月26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网主办,中国人保健康协办的“首届(2017)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旨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解读长期护理保险产业政策,梳理各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经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护”。

雷海潮:8个月完成7年任务 北京平均住院日缩短1天

12月8日,今年5月履新的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年会上通报了北京医改实施8个月以来的成效。8个月前,时任北京市卫计委主任的方来英在3月22日与北京市发改委、人社局联合举办的发布会上宣布,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为主要内容的“医药分开”改革将在北京全面推开。4月8日,北京正式开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是全国几百个医改试点城市从2011年就开始探索的改革举措。为了捋顺

北京分级诊疗成绩单:基层诊疗量增长15%以上

雷海潮公布北京分级诊疗成绩单。实行北京医改8个月以来,平均住院日缩短1天。

北京卫计委:公立医院药占比年底降至30%

记者昨天从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年底,本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占比力争降到30%左右。同时,将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的药品列为“重点监控药品”,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关目录,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将采取限用或停用等措施。重点监控药品每家医院目录品种不少于15种北京市卫计委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重点

北京通知监控大品种,各医院至少15个

北京重点监控药品,通知来了。12月11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要将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的药品列为“重点监控药品”——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将采取限用或停用等措施。

北京启动护士电子化注册

2017年12月8日,北京市卫计委印发《关于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工作通知》,正式启动护士电子化注册工作。传统审批管理方式存在医疗机构无法在互联网上提交申请、行政管理方必须以纸质材料审核、公众方无法验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真伪等不足。2016年,北京实施医师电子化注册,2017年则启动医疗机构和护士电子化注册试点。预计2018年4月底前,北京将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在全市的全面覆盖。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