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我国科学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

2017-10-20 韩璐 中新网

记者19日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悉,该院江启慧课题组与吴寿荣课题组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ScienceAdvances》(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的新发现”相关研究论文。据悉,该论文是科学界首次发表“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预防和治疗肿瘤。


图为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启慧课题组与吴寿荣课题组。 钟欣 摄

记者19日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悉,该院江启慧课题组与吴寿荣课题组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ScienceAdvances》(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的新发现”相关研究论文。据悉,该论文是科学界首次发表“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预防和治疗肿瘤。

这篇论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XBP1u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the MDM2/p53 axis using an shRNA library”(通过RNA干扰质粒文库筛选发现MDM/p53信号通路重要新调控因子XBP1-u)》。据介绍,p53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进展,抑制细胞增殖。但是它的缺失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无限增殖),研究发现,约50%的肿瘤患者的p53发生突变,导致表达量低。简而言之就是,人体内p53基因的减少,会增加肿瘤的发生发展。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发现了敌人长什么样子了,用什么可有效地抑制它。”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江启慧告诉中新网记者,人的细胞周期调控是维持正常个体一个至关重要的机制,它不但可以控制体内细胞的数量,也可以避免将有遗传信息错误等异常的细胞继续增殖。细胞周期的异常与各种疾病有着密切的相关。其中,细胞周期的失控导致细胞无限增殖,会导致肿瘤的形成。

在30多年前,科学界发现了p53(肿瘤抑制因子),它是迄今为止细胞中最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在细胞生长发育中的周期调控、DNA修复以及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也就是说,当p53维持到一个正常的平衡水平时,是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的。”江启慧说,在患肿瘤的人中,p53的表达量异常低,约50%的肿瘤患者的p53发生变异。

通过研究科研团队发现,X盒子结合蛋白1(XBP1)对细胞周期的重要调控作用,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XBP1两个异构体中,鲜为人知的XBP1-u的独特作用,而促进了p53在一个平衡点上,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或使癌细胞数得到有效控制。

江启慧说,该研究组的这一基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研究p53调控机制的空白,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意义。该成果从根本上阐释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精准医疗中癌症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靶标抗癌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为p53靶标治疗药物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人类征服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

原始出处:

作者:韩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产房故事观察类真人秀开播

 一部真实、全方位展现分娩过程中产妇、产妇家庭及医护人员三方微妙互动的12集大型观察类真人秀《来吧,孩子》5月9日起已在深圳卫视开播。 据悉,节目从筹划到开拍历时近2年。期间,深圳卫视节目组带领中外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适合的拍摄点,最终选定了有着130年悠久历史、良好社会声誉及口碑的“上海红房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在保证患者知情同意、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经充分准备,

178项研究、近300万人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我国高血压控制率15年无改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等汇总分析了全国30个省份的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发现,过去十几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变化,徘徊在30%左右。治疗率有所提高,但是控制率却未有相应的提高,仍较低。 当前我国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为28.9%,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5.3%和13.4%。 图1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变化趋势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流行存在明显的区域

我国自主研发“骨科机器人”在成大附院上岗

这台骨科机器人名叫“天机”,由包括成都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和单位参与系统研发。 5月24日,“骨科机器人”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辅助医生进行手术。 病人躺在手术床上,X光片准确定位手术路径,骨科机器人切开一个1厘米长的小切口,利用机械臂的精确运动创造导针置入路径,最后由医生准确置入空心钉,一台骨盆骨折手术完成……5月24日,成都首个骨科机器人顺利完成一场手术,这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动用成都市首个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我国超七成儿童青少年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

近年来,我国政府建议,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Kidney Int:我国遗传性肾炎研究获重要进展

7月2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洁教授团队与美国密歇根大学Roger Wiggins(罗杰﹒威金斯)教授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Accelerated podocyte detachment and progressive podocyte loss from glomeruli with age in Alport Syndrome”(“用足细胞计数方法评估Alport综合征疾病进展”)在肾脏领域

我国专家首提:肺癌“微创治疗3.0”获世界权威认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领衔的肺癌研究团队在两年临床实践、近8000例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近日首次准确描述并定义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的概念,对减少肺癌患者手术创伤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各国开展临床肺癌微创治疗提供了重要新理念和实践指导。该成果已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被誉为外科学圣经的权威学术期刊《外科学年鉴》的“外科学展望”栏目,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