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chiatr:基因治疗小头症取得进展

2014-08-04 佚名 博文网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其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弄清了先天性小头症的发生机制,并通过基因治疗,部分恢复了小头症实验鼠脑的尺寸和智力。由于遗传原因,每3万至5万名婴儿中就有1人患小头症,患者脑的尺寸很小,并且伴随智力障碍。近年来,与小头症有关的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PQBP1基因就是其中之一。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冈泽均和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的同行人工培育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其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弄清了先天性小头症的发生机制,并通过基因治疗,部分恢复了小头症实验鼠脑的尺寸和智力。

由于遗传原因,每3万至5万名婴儿中就有1人患小头症,患者脑的尺寸很小,并且伴随智力障碍。近年来,与小头症有关的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PQBP1基因就是其中之一。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冈泽均和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的同行人工培育出PQBP1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使位于实验鼠神经干细胞内的这一基因不发挥作用,然后研究实验鼠脑的发育过程。

他们发现,PQBP1基因丧失功能后,对细胞分裂周期发挥影响的蛋白质APC4也无法再发挥作用,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周期会变得异常缓慢,到实验鼠出生前都无法形成充足量的神经细胞,从而无法形成足够尺寸的脑。

研究人员还确认,给胎儿期的PQBP1基因缺损实验鼠补充APC4蛋白质后,神经细胞的形成得以恢复。另外,向怀有基因缺损实验鼠胎儿的雌鼠腹部注射与病毒载体结合在一起的PQBP1基因后,实验鼠幼仔的脑尺寸得到部分恢复,之前只有正常脑尺寸的65%,注射基因后恢复到了85%左右。

研究人员还给经过基因治疗的实验鼠施加声音和电刺激,他们发现实验鼠在这之后即使单纯听到声音,也会缩成一团,证实它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改善。

冈泽均指出:“此次实验显示,可人为调节脑的大小,也证实小头症有治疗的可能性。”

这一成果的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杂志网络版上。

原始出处:

H Ito1,17, H Shiwaku1,17, C Yoshida1,17, H Homma1, H Luo1, X Chen1, K Fujita1, L Musante2, U Fischer2, S G M Frints3,4, C Romano5, Y Ikeuchi6,7, T Shimamura8, S Imoto8, S Miyano8, S-i Muramatsu9, T Kawauchi10, M Hoshino11, M Sudol12, A Arumughan13, E E Wanker13, T Rich14, C Schwartz15, F Matsuzaki16, A Bonni6,7, V M Kalscheuer2 and H Okazawa1.In utero gene therapy rescues microcephaly caused by Pqbp1-hypofunction in neural stem progenitor cells.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9 July 2014; doi: 10.1038/mp.2014.69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