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症状迟发Fuchs内皮细胞角膜营养不良的病理分子机制

2018-05-27 cuiguizhong MedSci原创

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Cui Z近日在PLoS One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阐述了症状迟发Fuchs内皮细胞角膜营养不良的病理分子机制。

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Cui Z近日在PLoS One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阐述了症状迟发Fuchs内皮细胞角膜营养不良的病理分子机制。

Fuchs内皮细胞角膜营养不良(FECD)是以角膜内皮代谢失调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 FECD可引起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逐渐发展为大疱性角膜病,最终导致失明。然而,确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对数据集GSE74123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与正常对照相比,找到了症状迟发性FECD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分析发现了FECD的病理分子机制。他们发现,细胞衰老、活性氧(ROS)、细胞外基质(ECM)、上皮 - 间质转化(EMT)和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在症状迟发性FECD的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他们还发现下调IL-6、NF-κB活性增强和一系列协调的趋化因子应答,诱导了从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同时发现,PI3K在症状迟发性FECD的分子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因此,他们认为,本研究加深了人们对FECD发病机制的认识,可以大大改善FECD患者今后的诊断和治疗。

原文出处:

Cui, Z., et al., Pathologic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ymptomatic late-onset Fuchs 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 by bioinformatic analysis. PLoS One, 2018. 13(5): p. e0197750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cuiguizh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