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
肠襻经肠系膜缺损突出导致的先天性腹内疝
一般特征
-
最佳诊断线索
-
增强CT:右上或左上腹肠襻聚集扩张伴肠系膜血管扭曲
-
位置
-
左(75%):小肠襻经十二指肠旁(外侧至第四部分)的肠系膜Landzert窝(位于Treitz韧带附近)突出
-
右(25%):小肠襻经空肠肠系膜壁层的Waldeyer窝(位于十二指肠下方第三部分)突出
平片表现
-
平片
-
仰卧腹平片:右上或左上腹小肠襻扩张、聚集
CT表现
-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
-
包裹在Treitz韧带左侧的胰体/尾与胃之间的小肠襻呈“簇状”或囊样肿块
-
肠襻疝入由降结肠和远端横结肠系膜形成的囊内
-
结肠肝曲通常位于疝囊前方
-
疝囊可能对胃后壁、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下方和内侧、横结肠前下方产生占位效应
-
疝囊内的肠管由聚集的、充血的肠系膜血管供血
-
肠系膜下静脉(IMV)和左结肠动脉位于疝囊的前部和内侧缘,肠系膜下静脉经常移位到左侧
-
右侧十二指肠旁疝
-
聚集、包裹的小肠襻位于右上腹部十二指肠降段外侧和下方
-
升结肠位于疝囊外侧
-
疝囊占位效应使右侧输尿管移位
-
少见的肠系膜上动脉(SMA)和静脉(SMV)循环路径在疝囊内供血
-
SMV向左前方旋转
-
扭曲的空肠血管分支在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延伸到疝囊内
-
SMA主干和右结肠静脉位于疝囊的前内侧缘
-
通常伴随肠不旋转
-
小肠梗阻(SBO)
-
疝囊内的肠襻是否扩张,取决于是否存在小肠梗阻,过渡点在疝囊内扩张的肠襻和未受压的远端小肠之间
-
如果疝囊内肠壁出现增厚、炎症或异常强化,通常考虑肠缺血
透视表现
-
小肠造影
-
表现为异常拥挤,聚集的肠襻位于右上或左上腹,盆腔小肠缺如
-
左:左上腹十二指肠升段外侧可见空肠襻形成的卵圆形肿块
-
右:十二指肠降段外下方由小肠襻形成的卵圆形肿块
-
小肠襻结构呈囊状“肿块”,边界局限
-
在肠梗阻(完全或部分)存在的情况下,可见扩张和非扩张肠之间的过渡点
-
疝囊内小肠固定、淤滞伴造影剂延迟排空
-
右侧十二指肠旁疝通常大于左侧,右侧疝环通常比左侧更“固定”
-
侧位片:疝入的肠管向腹膜后移位
血管造影表现
-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正常空肠支起自主干的左侧边缘,突然向右转,并通过后方供应疝环
成像推荐
-
最佳影像方案
-
增强CT、小肠造影
经肠系膜内疝
-
腹内疝最常见于有既往手术史的情况(最常见的是Roux-en-Y胃改道手术和肝移植)
-
先天性肠系膜缺损(通常在儿童期)很少发生
-
腹部外围的小肠襻聚集,伴有肠襻与腹壁异常接触并位于结肠外侧
-
最常发生在右半腹
-
不同于十二指肠旁疝,经肠系膜疝不会出现包裹性的囊
-
大肠系膜疝可出现肠梗阻、绞窄或缺血
闭襻性肠梗阻
-
在单个位置小肠的2个点的梗阻,形成“闭襻”
-
通常由粘连带引起,但很少由内疝或外疝引起
-
扩张的肠襻出现异常栓系或聚集,肠管结构和肠系膜血管呈放射状指向中心点
-
肠系膜和血管可能表现为漩涡征,肠系膜和拉伸的肠系膜血管呈漩涡状朝向中心点
-
肠扭转、肠绞窄、肠梗死的高风险
盲肠旁疝
-
肠襻(通常回肠)异常聚集,位于盲肠的后外侧,延伸至结肠旁沟
-
肠管通过盲肠窝疝入(盲肠肠系膜缺损)
-
与右侧十二指肠旁疝比较,位置更低(右下象限而不是右上象限)
一般特征
-
病因
-
最常见的由先天性或肠系膜发育异常导致
-
升结肠或降结肠系膜固定异常→异常开放→内疝
-
也可能是手术或外伤的并发症引起
-
手术或创伤导致肠系膜异常缺损→小肠和右结肠的活动异常→内疝
-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通过异常的肠系膜Landzert隐窝的小肠疝
-
2%的人群中可以发现十二指肠外侧和远端的腹膜开口
-
肠襻疝入远端横结肠和降结肠系膜囊内,肠系膜上动脉后方
-
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疝囊通过异常的肠系膜壁层Waldeyer隐窝
-
约1%人看到Waldeyer窝
-
空肠肠系膜,位于SMA后方和十二指肠水平段下方
-
肠襻疝入升结肠系膜囊
-
相关异常
-
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常与肠不旋转有关
分期、分级和分类
-
根据解剖位置分类
-
内疝或腹内疝:肠襻经腹腔缺损形成的疝
-
外疝:经腹壁或盆壁缺损引起的肠襻脱垂
-
膈疝:经食管裂孔或先天性缺损引起的肠襻突出
-
腹内疝的亚分类
-
十二指肠旁疝
-
术后经肠系膜疝
-
小网膜孔疝、盲肠旁疝
-
乙状结肠间和网膜疝
-
基于部位的十二指肠旁疝的亚分类
-
左(75%),右(25%)
直视病理特征
-
扩张的肠管经肠系膜缺损疝入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较小的疝临床无症状并自发缩小
-
较大的疝可以产生隐约不适,腹胀,脐周绞痛,可扪及肿块和局部压痛
-
非特异性症状,几乎不可能临床诊断,影像检查至关重要
-
右侧和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均可出现餐后疼痛,从儿童期就常伴有症状(回溯)
-
可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人群分布特征
-
年龄
-
所有年龄,但最常见的为40~60岁
-
性别
-
男:女=3:1
-
流行病学
-
腹内疝最常见的亚型,占全部内疝的50%
-
通常是先天的,很少因手术或外伤获得
-
小肠梗阻的罕见病因,仅占所有小肠梗阻的0.5%~4.1%
-
绞窄或嵌顿的风险很高(约50%)
自然病史及预后
-
并发症
-
扭转、缺血、肠绞窄
-
肠坏疽、休克、死亡
-
早期手术纠正预后良好,但出现肠梗阻和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预后不良
治疗
-
所有十二指肠旁疝均应手术修复(闭合肠系膜缺损)
-
尽管腹腔镜方法是可行的,但最常进行开腹手术
关注点
-
如果疝内肠襻出现增厚或异常强化,可考虑嵌顿伴缺血
读片要点
-
小肠襻扩张或聚集位于十二指肠升段或降段内侧,伴肠系膜血管纠集或扭曲
文章摘自《消化影像诊断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十二指肠#
139
#疝#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