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尝试将医工技术应用于中医“未病”辨识

2019-05-06 甘晓 科学网

专家建议尝试将医工技术应用于中医“未病”辨识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650次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主题聚焦未病状态测量与辨识的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核心设备。与会专家建议,当前,现代医学工程技术已获得长足发展,可尝试用于中医“未病”测量,通过中医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缓解我国全民健康问题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决方案。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启明指出,现代生物医学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许多疾病发生后即使有明确诊断,也很难有效治疗措施,给健康管理带来挑战。“如果能在疾病发生之前的‘未病’状态进行诊断和干预,我们就有希望不得病、少得病。”他强调。

“未病”是一个源自中医的概念,指人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但其生活状态未受明显影响,即病已有而未成未发。张启明提出,“未病测评”是以健康为目标导向的人体调节能力测评。例如,从高血压的发生机理来看,对血管中枢、内分泌系统中枢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并从数据中获得血压调节能力的表征,有望实现对高血压的早期干预。

专家指出,基于柔性电子、可穿戴传感与计算、先进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发人体干电极、随身自主神经功能调控、日常行为监测等适用于中医“望闻问切”、脑功能干预的中医装备,有望实现对“未病”的精准测评。

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人体健康测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尝试。例如,会议执行主席、该院研究员王磊带领身体传感器网络课题组,针对颈肩腰腿痛这一典型未病状态,研究疼痛传导通路和运动调节机制的科学问题,开发定量精准评估和随身连续干预技术,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最近,该院相关研究团队正以全身电阻抗为监测目标研发经络成像系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将现代医学工程技术用于“未病”状态监测不失为应对健康问题的一种新尝试。但当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未病”的检测对象、检测指标、特有的检测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希望“未病”监测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原创性成果,引领生命科学发展。

作者:甘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9-05-07 运动yd

    中医中药,大多被人诋毁,不过梅斯里总是客观公正的

    0

  2. 2019-05-07 1209e435m98(暂无昵称)

    学习了,谢谢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