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循环环状RNAs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诊断和结局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2019-11-07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三种circRNA可以作为AIS诊断和预测卒中结局的生物标志物。脑卒中后circPDS5B和circCDC14A的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水平的增加所致。

环状RNA(CircRNA)有望作为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因为它们参与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相关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和外周血中的稳定性。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采用circRNA微阵列确定发现队列中差异表达的循环circRNA(3 vs. 3),并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独立队列中进行验证(36 vs. 36)和重复(200 vs. 100)。研究人员从血液中分离出血小板、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以评估circRNA的起源。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中国AIS患者中有3种circRNA上调。3个circRNA的组合导致曲线下面积为0.875,在AIS诊断中对应的特异性为91%,灵敏度为71.5%。此外,在治疗的前7天内3种circRNA变化率的组合在​​预测卒中预后方面曲线下的面积为0.96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IS患者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的circPDS5B(环状RNA PDS5B)显著增加,仅粒细胞的circCDC14A(环状RNA CDC14A)增加,相比于健康对照组。

由此可见,三种circRNA可以作为AIS诊断和预测卒中结局的生物标志物。脑卒中后circPDS5B和circCDC14A的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水平的增加所致。 

原始出处:

Lei Zuo.et al.Circulating Circular RNAs as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2019.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19.027348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Endod:XP-Endo Shaper, K3XF和ProTaper Gold镍钛器械循环抗疲劳强度的比较

这篇研究的目的是在根管内温度条件下比较ProTaper Gold (PTG; Dentsply Maillefer, Ballaigues, Switzerland), K3XF (SybronEndo, Orange, CA)和XP-endo Shaper (FKG Dentaire, La Chaux-de-Fond, Switzerland)镍钛根管锉的循环抗疲劳强度。

两根压脉带使用方法介绍

血管暴露充分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充盈静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止血带和局部使用药物两方面。以上介绍的扎两根止血带法,即在穿刺点上下关节处或与穿刺点上下相距15cm左右扎2根止血带,可代替病人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满意,尤其适用于儿童、血管不固定、不充盈、无力握拳的病人。

JAHA:循环中极长链饱和脂肪酸与心力衰竭

由此可见,较高水平的循环VLSFA与老年人发生HF事件的风险较低有关。这些新的联想应该推进进一步探究VLSFA在HF中的作用,包括相关的新风险途径。

Neurology:循环皮质醇与认知和脑结构的关系

由此可见,血清中较高的皮质醇与无症状年轻人和中年人的脑容量减少和记忆受损有关,尤其是女性。

非瘢痕性红斑及紧张水疱不伴循环抗BP180抗体患者1例

患者女性,80余岁,躯干和四肢有1年瘙痒性红斑病史。局部糖皮质激素、口服罗红霉素(300 mg / d)或窄带UV-B光疗对红斑无效。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并采用格列美脲、磷酸西格列汀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患者还患有多肌痛,采用低剂量泼尼松龙治疗。患者因肺炎入院治疗,且在就诊皮肤科前2个月停用泼尼松龙。随后患者手掌出现多个紧张水疱。首次就诊体格检查显示全身鳞状红斑,手臂、手、足底和臀部出

Stroke:成年人循环中金属水平与卒中

由此可见,血浆铜、钼和钛与缺血性卒中风险较高有关,而血浆铷和硒与出血性卒中风险较低有关。鉴于全球卒中负担不断增加,这些发现可能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