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无法降低HIV相关的动脉炎症

2016-05-30 佚名 生物谷

最近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HIV感染得到明确诊断,并且从未接受过治疗的一小部分病人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不足以阻止动脉炎症的进展,动脉炎症可能促进HIV感染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文章作者Markella Zanni这样说道:"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持续的动脉炎症可能促进艾滋病病人形成冠状动脉斑块,并可能进一步出现动脉破裂以及发生心脏病。而这项研究则

最近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HIV感染得到明确诊断,并且从未接受过治疗的一小部分病人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不足以阻止动脉炎症的进展,动脉炎症可能促进HIV感染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文章作者Markella Zanni这样说道:"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持续的动脉炎症可能促进艾滋病病人形成冠状动脉斑块,并可能进一步出现动脉破裂以及发生心脏病。而这项研究则提示我们为了进一步降低接受ART治疗病人的动脉炎症,还需要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这项研究共包含了12名发生HIV感染的男性,他们在诊断之后11个月(平均时间)开始ART治疗,还使用了四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对照组包含了12名未受到感染并且年龄匹配的参与者,进行免疫系统和炎症因子的对比。所有参与者从未有过冠状动脉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炎症性疾病史,也不存在显著的心血管风险因子。
 
在研究开始以及研究进行到六个月分别对参与者进行了PET扫描,利用一种叫做FDG的放射性药物发现炎症性位点,HIV感染者的主动脉,心脏,腋下淋巴结,脾脏以及骨髓都得到了图像显示。这些病人还进行了CT血管造影用以寻找冠状动脉斑块,通过血液检测分析脂质和免疫系统因子,以及HIV病毒载量。
 
虽然ART治疗方法能够抑制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并增加CD4 T细胞数目,但是80%的病人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出现主动脉炎症增加的情况。虽然淋巴结部位的炎症显著下降,脾脏出现轻微下降,但是动脉炎症明显增加,类似早期研究中已经接受过ART治疗的病人水平。在研究开始的时候,有大约25%的HIV感染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冠状动脉斑块,而六个月后斑块全部增大,同时在研究期间又有一名病人出现了新的斑块。
 
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入理解在HIV感染过程中持续免疫激活,动脉炎症以及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ART治疗过程中加入免疫调节策略是否能够帮助抑制动脉炎症,稳定冠状动脉斑块并降低HIV感染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AMA Cardiology上。
 
原始出处
 
Markella V. Zanni, MD1; Mabel Toribio, MD1; Gregory K. Robbins, MD2; Tricia H. Burdo, PhD3; Michael T. Lu, MD4; Amorina E. Ishai, MD4; Meghan N. Feldpausch, NP1; Amanda Martin, AB1; Kathy Melbourne, PharmD5; Virginia A. Triant, MD, MPH2,6; Sujit Suchindran, MD2; Hang Lee, PhD7; Udo Hoffmann, MD, MPH4; Kenneth C. Williams, PhD3; Ahmed Tawakol, MD4; Steven K. Grinspoon.Effects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Immune Function and Arterial Inflammation in Treatment-Naive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AMA Cardiology.2016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EJM:东非和泰国成人急性HIV-1感染研究

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是传播HIV-1的主要原因,了解认识急性HIV-1感染有助于根除HIV-1或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的发展。 研究者对2276名 HIV-1感染高危者每周进行两次定性血浆HIV-1 RNA核酸检测。对检测到HIV-1 RNA核酸的参与者,进行临床观察,定量检测HIV-1 RNA水平、HIV抗体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分型结果(每周两次)。 研究结果显示

分离出三株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

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16日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成功分离出三株具有高中和能力的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有潜力作为候选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

Nat Immunol:芳香烃受体负向调节抗病毒免疫反应

芳香烃受体(AHR,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是一类能够感受外界环境中的异质物(xenobiotic)刺激,并介导毒性反应的胞内转录调控因子。激活后的AHR能够调控许多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并促进对异质物的分解。之前的研究发现该信号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菌的特定毒性分子能够激活AHR并加速其代谢过程)。 AHR与免疫调节的关系也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

世卫组织称黄热病严重但不紧急

  安哥拉军队今年2月在首都罗安达某集市监督黄热病疫苗接种。 图片来源:JOOST DE RAEYMAEKER 尽管安哥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城市黄热病疫情连续数周警报升温,但世界卫生组织(WHO)5月19日将紧张度降低了一些。该组织称此次疫情暴发为“一次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因为黄热病的国际传播已经放缓,而且疫苗供应在恢复,WHO的一个委员会并未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

Protein Cell. :寨卡病毒关键药物靶点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天津大学杨海涛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揭示寨卡病毒关键药物靶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的晶体结构。解旋酶是设计抗病毒药物的关键靶点,这一高分辨率结构有助于开发治疗寨卡病毒的特效药物。 目前主要依赖于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在美洲流行。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以及严重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防治该病毒的感染,寨卡

Cell:高福与颜宁教授揭示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入侵关键机制

2016年5月26日,国际著名生物学权威杂志《Cell》在线发表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和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的合作文章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iemann-Pick C1 (NPC1)-Mediated Cholesterol Transfer and Ebola Infection,首次报导了人类胆固醇转运体NPC1,以及NPC1与埃博拉病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