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Transplant: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早期脑损伤中白质损伤的研究

2018-11-18 MedSci MedSci原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Peng J等人近日在Cell Transplan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作者详细讨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白质损伤的研究情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Peng J等人近日在Cell Transplan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作者详细讨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白质损伤的研究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神经血管疾病领域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性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以前对大多数SAH的研究都集中在改善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痉挛、减少神经元细胞钙超负荷等治疗方法。虽然这些基础科学研究中发现了诸多令人兴奋的发现,但基于这些发现的治疗策略并没有显着改善SAH患者的疾病状况。目前,唯一证明可以有效减少SAH患者神经缺陷的药物是尼莫地平。

中风领域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已经证实,白质损伤(WMI)在中风类型的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保护WMI对于功能恢复和卒中后康复至关重要。然而,直到最近,与SAH相关的WMI损害研究仍然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目前SAH治疗的局限可能与先前的研究仅关注神经元和灰质而忽视对WMI的研究有关。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系统的讨论了正常大脑中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并讨论了SAH症状出现后早期脑损伤的潜在病理和生理学机制。这篇综述强调,WMI包含多种底物。因此,在SAH症状出现后,对WMI保护和预防神经行为障碍可能涉及多种药理学方法。针对神经元损伤和WMI的治疗策略可能为SAH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原文出处:

Pang, J., et al., White Matter Injury in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ll Transplant, 2018: p. 963689718812054.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urology:同时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原因?

47岁,男性。既往抽烟和高血压病史。因为突发剧烈头痛就诊。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贫血与不良结局和死亡相关

由此可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贫血与长期神经系统疾病不良结局和死亡有关。红细胞的输注对预先没有显著贫血的患者是有益的,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来确定血红蛋白阈值。

J Neurosurg:预测aSAH后脑积水的实用工具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SDHC)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常见并发症。数据显示其发生率差异很大,介于6.5%到67%之间,与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关。早期识别和准确识别需要分流的患者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脑膜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花费。

Stroke: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骨质疏松症与脑积水的关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蛛网膜颗粒的病理性阻塞可阻碍脑脊液向静脉窦外流并引起脑积水。由于骨骼和蛛网膜颗粒具有相同的胶原类型,研究者评估了SAH后骨密度和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可能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Stroke杂志。

Neurology:阿司匹林剂量与囊状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这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中,诊断时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并在阿司匹林使用者之间存在负性剂量反应关系。然而,一旦发生破裂,阿司匹林与治疗前再次破裂的风险增加有关。

2018 共识建议: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

本文为采用改进的Delphi方法确定的针对: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非感染性发热的目标温度管理提出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