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在心脏上起舞

2015-08-21 人民网记者 马晓慧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心脏手术一点也不为过,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里,“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考验医生技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一场“常规”手术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阜外医院的电教室里座无虚席,参加培训的医生们,神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上的手术演示。手术室里,医务人员们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在患者胸壁上开几个小孔,这几个小孔就是打通外界与心脏的通道,通过这几个小孔,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在几乎看不到

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心脏手术一点也不为过,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里,“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考验医生技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一场“常规”手术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阜外医院的电教室里座无虚席,参加培训的医生们,神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上的手术演示。手术室里,医务人员们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在患者胸壁上开几个小孔,这几个小孔就是打通外界与心脏的通道,通过这几个小孔,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在几乎看不到血液的情况下,干净整洁地开始了。
 
这台手术的医学名称是“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是一场教学演示手术,主刀医生是阜外医院院长助理,外科主任医师郑哲。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是世界上最大的瓣膜手术中心,2014年阜外医院完成了超过4000例瓣膜手术。

手术过程中,郑哲医生通过胸腔镜观察患者的心脏情况,在器械的帮助下,从外而内,麻利地打开一条直通心脏病灶的“通道”。医生的视线在胸腔镜的带领下,抵达了需要替换的心脏瓣膜,这里是手术实施的主要“阵地”。这次手术需要做的是“二尖瓣置换”,郑哲利用器械,对患者心脏原来的二尖瓣进行仔细检查后,找准位置,稳稳地下刀,剪下、取出,一气呵成。

做完这些,手术才仅仅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还需要用人工生物瓣膜进行替换。替换过程很像“打补丁”,通过手术开始时与外界打通“通道”,人工生物瓣膜被送入心脏,一针、两针……郑哲的手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手术针,但在器械的帮助下,弯弯的针却像是直接被手握住一样,灵活、飞快地在心脏内部飞舞,一丝不苟地缝合,动作干净利落。

最终,这场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顺利结束。手术结束时,郑哲已经错过了午餐时间。

“主刀”是怎样炼成的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娴熟的技术并非一日练成,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心外科医生一点也不为过。

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郑哲,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修炼”了十几年。据他介绍,心外科的医生培训时间很长,从毕业到可以真正主刀做手术的过程很长,需要付出很多辛苦。

手术过程中,一双灵巧的双手往往成为让人关注的重点,在郑哲看来这只是心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手的灵巧必不可少,开个玩笑,如果我做不了医生,做个裁缝应该也能行。但对于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专注力,心外科需要医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这个要求很高。”

此外,医生还需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病人的病变,做出迅速判断。“心外科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术后其他方面的效果却不理想,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手术。让病人更好地活着,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郑哲总是这样认为。

“在心外科工作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八病区副主任医师崔彬是郑哲团队中的一员。谈到工作,崔彬脸上写满激情:做医生除了必须有扎实的功底,技术和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和人打交道,最主要的是要有爱心,关心自己的病人。

“连轴转”的医生、护士们

说这里手术量大,一点也不夸张。据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显示,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2014年的外科手术治疗量达到13032例(不含分院及协作点的手术量),居世界前茅。

早上八点多,当天大多数专家号已经被“一抢而空”,为了满足患者需求,医院甚至开设了午间门诊。据郑哲介绍,医院目前一个病区,每天要做六到八台手术,每台手术大概需要三个小时左右,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手术室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一台手术做完,很快会换病人进行下一台手术,每位医生每天要上两到三台手术。

除了数量“可观”,手术难度高,精神高度紧张也是这里的医生们需要面对的难题。
“最辛苦的要算心脏移植手术,因为移植心脏不能等,医生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只要有移植手术,医院来了电话通知,马上就要到场。”说这些话时,崔彬虽然表情很轻松,却让听者感觉并不轻松。“心脏手术风险很大,自己管辖的病人如果出现问题,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电话,医生很快就要到场,这些是非常辛苦的。有很多时候,晚上在医院照看病人,第二天白天还要继续工作,处于‘连轴转’状态。”即使再忙,医生们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患者。

医生忙,这里的护士也不轻松。阜外医院的患者周转很快,一个护士需要照料几位病人。由于心脏病术后对护理的要求很高,这要求护士细心,能够承受压力。“我们这里的护士忙起来连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很有限。”说起这些,八病区护士长代琦很心疼手下的护士们。

忙归忙,累归累,医生和护士们也有轻松的时刻,那就是患者高高兴兴地脱了病号服,换上自己的衣服,跟他们说再见的时候。

“对我来说,如果做完手术之后,病人顺利恢复,高高兴兴的出院,我自己的心理也会很满足,很高兴。”崔彬很腼腆,语速也很快,他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工作真的没什么,都是应该做的。

高难度的手术,“连轴转”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郑哲、崔彬、代琦只是阜外医院心外科团队的一个缩影,无论有多忙,这里的医生都在为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懈努力。正如郑哲所坚信的: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为了打败这个共同的敌人,医生和患者还需更加努力。

作者:人民网记者 马晓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15-08-22 2014lb3

    赞一个

    0

相关资讯

非心脏手术指南再登ESC2014年会舞台

2014 年8 月1 日,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麻醉学会(ESC/ESA)发布了《2014 ESC/ESA非心脏手术指南:心血管评估与管理》(简称“2014 ESC/ESA非心脏手术指南”)。该指南是对2009年第一版指南的更新,主要内容包括外科手术危险评估、围手术期评估、最佳围手术期管理,以及特殊疾病患者心脏和麻醉等相关问题。继2009年之后,本次ESC年会上再次设立专场对该指南进行介绍。

NEJM:心脏术后是否应该严格输血指征(TITRe2试验)

临床上通常会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悬液。目前对于心脏手术后的病人,严格限制输血指征较放宽指征相对自由的输血,能否降低患者发病率和医疗支出还不明确。

NEJM:心脏手术后何时需要给予输液?

在英国,大约有一半具有心脏手术的患者被给予在手术后输红细胞,多达国家的血液供应的10%。输血患者的比例很高是因为失血和严重贫血是常见的心脏手术后,输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失血导致贫血,这是医生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水平—低水平触发输血。 这项试验是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学者领导的,并发表在NEJM杂志上,是用于解决有关心脏手术后何时给予输血的不确定性。试验中的研究人员来自于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

NEJM:红细胞存储时间对心脏手术病人或无影响

背景 一些观察研究报道,已存储超过2至3周的红细胞输血与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不良事件有关。接受心脏手术患者可能特别易受输血的不利影响。 方法 我们从2010年到2014年在多个站点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参与者为12岁或以上的处于复杂的心脏手术,并可能接受输血红细胞的人,他们被随机分配去接受白细胞红细胞保存10天或更短(短期存储组)或21天或更长(长期存储组)为术中及术后输血。主要结果是在多器官功

NEJM:输血时红细胞越新鲜越好吗?

先前有观察性研究表明,输注贮存超过2-3周的红细胞,会使严重的致命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对于外科手术病人,因为其输血的可能性更大,特别容易受到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实施我国首例突破心脏"禁区"手术

4月21日下午,川大华西医院宣布:在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赁可带领下,医院的超声科、麻醉科、放射科及手术室的多学科协助,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突破心脏“禁区”的手术—经皮穿刺左心室入路的心脏手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将于明日出院。43岁的宜宾人郑女士(化名)三年前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二尖瓣置换术。然而,手术第二年,曾经莫名的疲劳感又开始回到她身上,甚至还出现了呼吸困难、胸痛、尿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