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心房颤动和抗血栓形成药物相互作用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2019-10-11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AF和ICH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然而,调整抗栓治疗后,AF对死亡率没有单独的影响。相反,抗血栓预处理对无房颤的ICH患者结局具有有害影响,但对有房颤的ICH患者则无效应。

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取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分析伴有和不伴房颤(AF)的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之间临床差异,并评估房颤的存在是否可改善抗血栓预处理对结局的影响。

在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来自两家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106名连续就诊的ICH患者。研究人员对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有无房颤进行分层。考虑抗血栓预处理(无、抗血小板或口服抗凝剂)和房颤(是/否),研究人员分析了受试者住院和3个月的死亡率以及3个月的残疾情况。

在21.9%的原发性ICH病例中存在AF。AF-ICH患者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更多,抗血栓形成预处理更多,临床严重程度更高,血肿量更大,住院和3个月死亡率更高。在AF-ICH患者中,不进行复诊的医嘱更为频繁。经过2种不同的调整模型后,AF-ICH患者的死亡率仍显著较高。但是,在模型中采用先前的抗血栓治疗后,与非AF病例相比,AF-ICH患者的3个月死亡率调整后的比值比为1.45(95%置信区间为0.74-2.85,p=0.284)。AF可改善抗血栓预处理对住院(P=0.077)和3个月死亡率(P=0.008)的影响。在无AF的患者中,抗血栓预处理可增加死亡率,但在AF-ICH患者中,未观察到此效应。

由此可见,AF和ICH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然而,调整抗栓治疗后,AF对死亡率没有单独的影响。相反,抗血栓预处理对无房颤的ICH患者结局具有有害影响,但对有房颤的ICH患者则无效应。 

原始出处:

Jaume Roquer,et al.Intera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ntithrombotics on outcome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eurology.2019.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8462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心房颤动患者的早期死亡和血栓风险

心房颤动(房颤)会增加患者的死亡、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因抗栓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且上述情况易发生于房颤确诊后的早期。为确定房颤确诊后患者的早期死亡、卒中/全身性栓塞和出血的发生情况,研究人员针对全球抗凝治疗注册的数据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

JCLA:血清adropin与心房颤动和心房重构的关系

Adropin是最近发现由Enho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其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THP1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此外,研究发现炎症与心房纤颤(AF)的机制有关,心房重构与房颤的持续性和进展相关。因此, Adropin可能与AF和心房重构相关。本研究旨在确定血清肌钙蛋白与AF和重塑的相关性。 这项研究由344名房颤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组组成。然后将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

《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在苏发布

7月2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等心血管领域的多学会联合编写推出的《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8》(下称“《房颤防治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全面评述目前我国房颤流行病学、科学研究、临床诊疗、综合管理现状,从多个纬度展现我国房颤领域的现状和

Heart:心房颤动不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由此可见,AF与严重AS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但与SR相比,结局的显著差异可由AF以外的因素所解释,包括伴随的心脏异常和由于心脏症状归因于AF导致的AVR延迟。

Lancet:依多沙班治疗PCI后房颤患者的安全性研究

研究认为,在接受PCI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依多沙班治疗方案与维生素K拮抗剂方案相比,出血风险相近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