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厉害的5篇博士论文

2019-06-29 不详 网络

世界上还有那个大学如此宽容?还有哪个博士导师如此大量?还有哪个博士生是如此天才?但是,这是需要有一种土壤的,这就是文化、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土壤。 世上最牛的5篇博士论文 文/佚名 相信很多人被论文烦恼过,一想起选题、开题报告、答辩等等环节就头痛,谁知,在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牛”博士,他们的牛人经历,确实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五牛博士论文 论文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

世上最牛的5篇博士论文

世界上还有那个大学如此宽容?还有哪个博士导师如此大量?还有哪个博士生是如此天才?但是,这是需要有一种土壤的,这就是文化、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土壤。

世上最牛的5篇博士论文

文/佚名

相信很多人被论文烦恼过,一想起选题、开题报告、答辩等等环节就头痛,谁知,在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牛”博士,他们的牛人经历,确实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五牛博士论文


论文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 JLE 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1971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 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 B 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论文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 5 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遂致信另一大神爱因斯坦,曰:“……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敝国伯爵,现任内阁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总结:不给他过,以后你不用来法国了。谁料爱因斯坦读完后,马上予以了高度评价,称德布罗意“揭开了大幕的一角”。整个物理学界在听到爱因斯坦的评论后大吃一惊,这才开始全面关注德布罗意的工作。德布罗意顺利毕业…… 稍后,另一物理巨神薛定谔,见此论文后闭关一年,悟出传说中的顶级绝学——《波动力学》。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 1 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 2 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 b 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 A4 纸足矣。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 1924 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

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 4 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 1944 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正所谓:牛者恒牛 。

▋第一牛博士论文

其实以上四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了。

世界上还有那个大学如此宽容?还有哪个博士导师如此大量?还有哪个博士生是如此天才?但是,这是需要有一种土壤的,这就是文化、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土壤。以中国的学术土壤与环境,即使有维特根斯坦式的天才,恐怕不是博士毕业,而是可能连小学能否读完都会是很难预测的事情。一个特别牛皮的天才不是偶然形成的。那是那样的气候,那样的土壤,那样的种子下生长出来的那样一种奇珍异宝。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很多研究生特别是新入学的研究生常常会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相信每个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一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施一公先生以其攻读博士研究生和指导了众多优秀研究生的经历发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回答非常朴实,特别值得我们一读。本文整理了施一公先生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的这两篇文章,全文如下。 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

Science关注:PhD的非学术生涯:谈科研技能的移植

离开实验室,从事非研究型的工作是不少人可能要面对的现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科研工作者所习得的技能就失去了意义。在科研项目中所积累的经验放到很多岗位上都是有其价值的,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博士分享的个人经历。

海归博士:我为何放弃公立医院的“金饭碗”?

两年前,郑瑜谦正值壮年,职业生涯处在上升期。他放弃即将到手的正高职位,选择离开公立医院,自己开口腔诊所。郑瑜谦聊起自己的创业史很少提及艰难。他说:“我遇到的困难比较少,即使没有病人、流水低于预估、投资过大等等,也没有恐慌。幸运的是我和我的合伙人步调一直都较为一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后。在牙科诊所林立的福州,拥有这样履历的人凤毛麟角,而郑瑜谦的诊所

Research Policy:读博不易!约1/3博士生面临或者潜伏有精神问题

“大约1/3的在读博士存在或者潜伏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障碍!”这是近期发表于《Research Policy》期刊上的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虽然这一结论统计自小样本——就读于比利时佛兰德大学的3659名博士生(其中90%的博士生攻读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但是它无疑再一次重申了学术界的精神健康问题。1、51%的博士心理压力大科研竞争压力大、论文发表不易、生活作息不规律、收入待遇不高……诸如此类的

两篇Nature一个娃,90后博士生拿下浙大**奖学金

在求是园,有一位决心破解抑郁症科研难题的博士生,他有让课题“起死回生”的本领,有发表两篇Nature的经历。他是辩论队队长、专业级唱将,是师弟师妹眼中的“天使大哥”,还是学业家庭双丰收的年轻爸爸。不久前,这个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中不忘种植幸福的男孩,摘得学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2016级博士生董一言。满腔热情,他选择朝着医学方向奋斗你这么活泼好动,能坐得了科研这张

中科大博士毕业工作6年后报考专科:热爱口腔医学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高考,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他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他说之所以在已经有了博士学历后还来考专科,主要是希望获得技能知识,也是出于对口腔医学的热爱。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