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CC 2015:MedSci专访方**教授——国内胸痛中心的发展和现状

2015-09-11 MedSci MedSci原创

方唯一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心脏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著有多部心血管杂志,同时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在9月10日,CSC&OCC 2015大会上,MedSci非常荣幸采访到



方唯一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心脏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著有多部心血管杂志,同时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在9月10日,CSC&OCC 2015大会上,MedSci非常荣幸采访到了方教授,以下是采访报道:

MedSci:方教授,您好!今天下午是胸痛中心的揭牌仪式,请问下胸痛中心的认证和揭牌对整个心血管领域有什么重大影响呢?

方教授:你好,我们现在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受国家卫计委的委托,对中国的胸痛中心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认证。

胸痛中心接受的是美国和德国的概念,即把医院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集中起来,对有胸痛,尤其是急重症和致命性胸痛的病人进行全力以赴的抢救。这荟萃了不仅是心内科,还包括心外科、呼吸科、血管科、神经科等等科室,对所有类型的胸痛,包括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开放性气胸等致命性胸痛进行及时的、精准的救治,从而大大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和救治成功率。但国内很多医院都挂了胸痛中心的牌子,到底有没有很好的操作规范,组织良好的团队,设备,有没有结合培训都无从知道。因此我们受国家卫计委的委托,对国内已经成立的胸痛中心进行评估,认证。目的是使现有的胸痛中心若想达到国家级行业协会的认可,必须要先达到我们制定的标准。

这一标准是参照国际最先进国家的标准制定的。在达到标准进行认证,进入认证单位后,还需要进行信息,经验的分享,不断提高水平。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追求如何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成立机构,进行大数据的分享,以及如何评估。从而使我们国家的胸痛中心的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更好的方面是,随着我们胸痛中心按照规范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运作后,要看国内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我们和国际是否接轨,我们的研究数据就可以和国际的数据进行比对。他们就会认为我们的数据是客观的,真实的。使我们的临床研究数据可以走向国际。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的数据是标准的,我们的操作你们可以检验。因此,这一项工作做下来它不仅仅是体现到胸痛中心只治疗胸痛,而是可以改变整个急救体系。

过去的急救体系是单一作战。怎么说是单一作战呢,就是来一个脑卒中的病人,只有一个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单边作战,那么医院科室之间配合能不能做得好,没有约束力;院外和急救体系能不能配合好,没有约束力;如何保证其他医院转诊病人,是否转诊正确,转的安全,及时,没有约束力。那么,通过这一体系,就可以提高整个急救体系的水平。这一工作是我们从02年开始得到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证,03年开始国内认证,现在已经有50多家医院得到认证。还有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多中心提出要求认证。这是一件好事,就是大家都希望我们以后做的事,做的工作可以越来越好,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一致,这样我们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

从我们的成绩来讲也是,通过我们最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各项指标都在缩短。比方说,首次医疗接触、首次用药、首次医疗接触到用药,还有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的时间。比方说,急诊病人,ST段上抬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时间大大缩短,成功率大大提高,越来越靠近国际先进标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断往前推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医院参与进来,同时希望我们的胸痛中心能更多的惠及基层老百姓。因为中国绝大部分的病人还是在农村,在基层,这部分病人能够受到现代医疗的惠及在中国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路我们还是要走下去,工作要做,不做就会停滞。今天可以看到会场的气氛非常好,大家很活跃,大家都觉得做这项工作非常值,尽管目前的医疗环境不是太好,但在不断改进,政府也在帮忙我们做这项工作。

MedSci:现在我们这家医院的胸痛中心做得非常好,希望您跟我们分享以下您最初走出这一步的经验。

方教授:我刚提到我们医院是一个专科医院,胸痛中心从以前就开通了绿色通道。急性心梗病人的绿色通道已经做了十多年了。这个在绿色通道里,什么都是开绿灯。只要是心肌梗塞病人就算是没钱,也什么都做。开住院单啊,治疗啊等等,什么都做。

我们又是在上海的三甲专科医院,那么在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比较标准化、规范化,但是后来发现欧美国家的效率更高。我们在想,为什么他们的效率更高呢?他们有什么更好的地方呢?

又正好赶上2010年美国胸痛协会来访中国,他们提出愿意帮助中国发展胸痛中心建设。我们也送了专家团去美国学习参观,回来以后,我们就按照美国的标准同时了又采用了德国的标准开始建设。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美国专家也来访好几次。当时医院非常支持这件事,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好,后来得到美国的认证。美国虽然说我们有些工作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但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进,做得很好,就给我们认证了。因为他们认证的核心就是不管你做的好坏,你在持续改进,不断进步,这就是认可的。我们的胸痛中心得到认可后,美国颁发了认可标准,同时在国内也推广了很多家医院。我们是第一家,广州军区总医院是隔了两天以后也通过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和医院的120密切配合。他们的120是直接送到医院,我们的120是另外一个独立的部门。我们是搞协作方式,他们是统一指挥的方式,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我们都在不断改进。我们医院已经形成了实行“一键启动”的习惯,即只要确诊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管在院内,还是院外,确定在转运过程中,或已经入院的,只要接诊大夫一键通知我们的总机,就能把当天值班的团队全部都通知到。因此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来开通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这就是一键启动。同时,我们又在中国首推了病人入院后,一旦确诊为这一疾病,就可以吃到事先准备好的一包药,一确诊就可以吃。因此在用药上,第一不浪费时间;第二不发生遗漏;第三,医院保证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心肌梗死病人要抢救,无论清不清醒,或有没有钱,都优先救治。这种模式得到国家认可,也越来越更人文化,挺好的。

MedSci:我们下一步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呢?

方主任:我们要克服的还是一个协同的问题:医院之间,能做PCI的医院,不能做PCI的医院,还有一些社区,以及如何与120无缝连接。还有,如何在第一时间能够通知冠心病易患家庭,让他们了解这个病死性胸痛的危险性,如何建立易患病的家庭网络,让高危病人产生一种预警的机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发现疾病,有条件的来医院诊治,没条件的如何自救。这些是在上海的角度要做的工作,从全国的角度来讲,怎么把胸痛中心的高技术推广到现更多的县医院,让更多的县和农村地区的偏远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在科技不发达的地区,怎么去指导他们来完成工作。这都是我们以后要做的,工作量非常大。

MedSci:非常感谢方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MedSci学院有开放的公共平台,也希望能传播关于胸痛中心建设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交流,让更多的医生了解急救建设并惠及更多的病人。希望您有空可以来我们学院进行授课或接受我们的采访。

方教授:好的,谢谢!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5-10-04 yydlt

    很牛啊!

    0

  2. 2015-09-13 zhaojie88

相关资讯

方**教授: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和愿景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导下推广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厦门市心脏医院等5家医院获得中国胸痛中心首批认证。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 首先,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参照美国标准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认证标准,在全国三甲医院进行认证,使得60%~70%的医院都能做达到,其次这个标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