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张先正AM:工程化生物杂化体通过干扰ATP -腺苷轴扩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

2024-07-22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武大团队开发工程化生物杂化物,能主动富集肿瘤部位,抑制腺苷积累和免疫抑制,增强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建立协同抗肿瘤免疫网络。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通常会导致腺苷(ADO)的产生和积累,其作为一种副产品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并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在此,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和陈巍海教授等人精心开发了一种创新策略,有效激活ICD的同时可避免产生免疫抑制性腺苷。具体来说,合成ATP响应性消耗剂ZIF-90作为核心载体,包封AB680(CD73抑制剂)后再涂覆铁多酚层以获得ICD诱导剂(AZTF),再通过酯化反应将其进一步接枝到益生元细菌上,以获得工程化的生物杂化物(Bc@AZTF)。如此设计的Bc@AZTF可以主动富集到肿瘤部位,对酸性肿瘤微环境作出反应,卸载AZTF纳米颗粒,这可以消耗细胞内ATP(iATP)含量,同时抑制ATP-腺苷轴,减少腺苷的积累,从而缓解腺苷介导的免疫抑制,显著增强ICD效应。更重要的是,抗PD-1(αPD-1)与Bc@AZTF不仅建立了协同抗肿瘤免疫网络以增强有效的杀瘤免疫,而且激活了持久的免疫记忆效应以管理肿瘤复发和再挑战,为ICD治疗与腺苷代谢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相关工作以“Interference of ATP-Adenosine Axis by Engineered Biohybrid for Amplifying Immunogenic Cell Death-Mediated Antitumor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图片

【文章要点】

在ICD期间耗尽释放的iATP以减少ATP腺苷轴的来源,同时抑制CD73表达以降低轴的执行效率,是促进ATP腺苷轴有效干预的最佳策略。为此,作者精心开发了一种工程生物杂化体来诱导ICD,同时精确抑制ATP腺苷轴以抑制腺苷的免疫抑制作用,旨在提高基于ICD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如图1所示,通过一锅组装法合成以ATP响应特性为特征的ZIF-90(ZIF),并利用其包封CD73抑制剂AB680,从而产生AZ纳米粒子。随后,在AZ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铁多酚涂层,形成ICD诱导剂AZTF纳米颗粒。随后,使用4,4′-联苯二硼酸作为专门的连接体,AZTF纳米粒子通过硼酸酯键与益生元大肠杆菌Nissle 1917细菌细胞(Bc)结合,形成创新的生物杂化系统Bc@AZTF.。

图片

图1 Bc@AZTF的制备过程

Bc@AZTF在缺氧和富营养化的肿瘤部位表现出活跃的富集和定殖,并对酸性肿瘤微环境做出反应,触发AZTF从Bc原位分离。一旦被肿瘤细胞内化,ATP反应性AZTF在遇到iATP时就会降解,从而释放Fe3+和AB680,同时耗尽iATP水平。随后,细胞内GSH将Fe3+还原为Fe2+,引发了与肿瘤过表达的H2O2的芬顿反应,从而产生细胞毒性羟基自由基(•OH),诱导肿瘤细胞的ICD。随着AZTF介导的iATP消耗的降解,释放的AB680有效地抑制了ATP到腺苷的转化途径,进一步下调了肿瘤内的腺苷水平。这种双重作用同时减轻了腺苷诱导的免疫抑制,并增强了ICD引起的免疫反应(图2)。强化的ICD显著促进了DAMP的释放,增强了DC的抗原呈递。这种激活可以增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有助于消除肿瘤。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免疫原性,定殖的Bc可以作为先天抗原,促进DC成熟并加强抗肿瘤免疫治疗。本研究通过调节ATP腺苷轴和减少腺苷产生来优化ICD的有效性。它为改善临床ICD治疗中与腺苷相关的不良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为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代谢调节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

图2 Bc@AZTF生物杂化体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机制

文献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5673

作者:BioMed科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Angew:可释放一氧化氮光敏剂实现 “氧节流”型光动力疗法,诱导免疫原性癌细胞死亡

报道了两种被两个或四个一氧化氮(NO)释放片段取代的锌(II)酞菁,即ZnPc-2NO和ZnPc-4NO,它们可以抑制线粒体呼吸,从而为PDT保留更多的细胞内氧气。

胰腺癌个性化医疗的现状和未来

文章介绍胰腺癌的分子特征及治疗进展,包括PARPi、MEK抑制剂、EGFR抑制剂等多种药物的研究,还提及靶向肿瘤微环境、免疫疗法等,强调个性化治疗的前景。

【综述】| 单细胞测序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价值

本综述介绍SCS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回顾和讨论该技术在OSCC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AJHG:哈医大邵婷婷/徐娟团队构建人类癌症单细胞变异图谱数据库:CanCellVar

报道了CanCellVar数据库,旨在提供和可视化肿瘤微环境中单细胞变异的综合图谱。

Adv Sci:西南大学薛鹏/重庆医科大学刘国栋合作开发了新型纳米花作为多功能肿瘤微环境调节剂

该研究开发了具有聚乙二醇修饰的Au纳米点锚定的CoFe2O4纳米花(CFAP),以响应TME信号,旨在在超声(US)照射下加剧氧化还原失衡,从而实现有效的抗肿瘤治疗。

Mol Cancer: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张太平合作发表通过胰腺癌中单细胞多组学分析解码肿瘤微环境的综述

重点关注了TME中每个细胞成分的功能和潜在分类基础,并展望了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和批量测序数据的回顾性重用的前景,希望为PDAC TME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