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13:真实世界研究发现采用血栓抽吸并不减少PCI后患者的1年生存率(FAST-MI2010注册研究)

2013-09-03 MedSci MedSci原创

  背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时采用血栓抽吸行直接PCI是否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该研究评估了FAST-MI 2010注册研究中行直接PCI时应用了血栓抽吸的STEMI患者的1年生存率。   方法:FAST-MI 2010研究是法国的一项全国性注册研究,共计在2010年末从213家中心入选41 1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2438例伴有STEM

  背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时采用血栓抽吸行直接PCI是否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该研究评估了FAST-MI 2010注册研究中行直接PCI时应用了血栓抽吸的STEMI患者的1年生存率。

  方法:FAST-MI 2010研究是法国的一项全国性注册研究,共计在2010年末从213家中心入选41 1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2438例伴有STEMI或左束支传导阻滞。上述患者中有1497例进行了直接PCI,其中663例(44%) 应用了血栓抽吸。

  结果:与未应用者相比,应用了血栓抽吸的患者更年轻(61岁 vs. 63岁,P=0.01),GRACE评分相当(140 vs. 143,P=0.10),发病持续时间更短( 245 分钟vs. 285分钟,P=0.001),更多到学院型医院就诊(46% vs. 35%,P<0.001);但AMI部位、MI/ PCI/CABG病史无显著差异。此外,应用及未应用血栓抽吸者30天内死亡率(2.1% vs. 2.3%,P=0.71)及1年生存率(95.5% vs. 94.8%,P=0.59)均无显著差异。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应用者相比,应用血栓抽吸者1年内死亡的校正后HR为1.02(95%CI:0.54~1.91,P=0.96)。计算血栓抽吸的倾向评分,并对基线特征相似的两组各55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应用与未应用血栓抽吸者30天死亡率(1.1% vs. 1.5%,P=0.59)及1年生存率(96.4% vs. 96.2%,P=0.90)均无差异。

  结论:在真实世界环境中应用血栓抽吸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SC 2013:运动诱导的循环高敏肌钙蛋白T变化对稳定性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

  背景: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坏死的标志物,但其是否是可逆性缺血的标志物尚存争议。该研究旨在评估测定运动试验前及运动试验后20小时的cTnT能否改善对稳定性胸痛患者的诊断评估。   方法:入选157例可疑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收集其限制性运动试验前及试验后20小时的血样。采用 CT冠脉造影和/或冠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情况,并将患者分为以下四组:①无钙化组(n=65),②钙

ESC 2013:Eugene Braunwald教授总结心脏病学领域十大历史事件

  1、心电图:1903荷兰的Willem Einthoven首次应用弦线电流仪通过记录心脏的心电活动记录了人类的心电图,并以P、Q、R、S和T等字母表示不同的波段来描述心血管疾病的心电图 变化,现代心脏病学由此诞生。随后,在短短几年内,ECG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心导管插入术: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首先插入导管测量了动物心脏心腔及大血管的压力。1929

ESC 2013:单用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FAME 2 总缺血风险评分与临床结局

  目的:该研究旨在观察总缺血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该研究是对FAME 2 研究中的607例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病变、仅接受药物治疗(MT)的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这些患者中,有441例患者来自于随机试验,166例患者 来自于注册研究。分析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缺血所致的靶病变血运重建(MACE)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及其与FAME 2 总缺血风险评分的相关性,应

ESC 2013:无晚期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心脏再同步化能明显获益(MADIT-CRT研究)

  背景: MADIT-CRT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能显著降低入选研究前至少3个月伴有轻度心力衰竭(HF)症状(NYHA 分级为I级或II级)患者的HF或死亡风险。该研究旨在评估CRT-D对入选研究前既往任何时间伴有晚期HF症状病史的患者的益处。   方法:于入选研究前任意时间均无晚期HR病史(NYHA分级≥III级或既往曾因HF恶化而住院)的患者(I组)及既往伴有

ESC 201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窄QRS波(<120 ms)患者无获益(EARTH研究)

  背景:虽然研究业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使QRS间期延长的患者获益,但在窄QRS波患者中其是否具有益处尚不确定。   方法:EARTH试验由两个并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研究组成,旨在观察CRT对QRS ≥ 120 ms及QRS< 120 ms患者的作用。两项研究的入选标准是:具有植入除颤仪的临床适应证,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中6分钟步行距

ESC 2013:CHADS2 风险评分显示超过1/3房颤患者无需抗凝治疗

  2013年8月31日ESC 2013年会现场来自德国的Michael Nabauer教授等人的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心房颤动(AF)患者CHADS2卒中风险评分为0 或1,属于低危或中危患者,无需强制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相比之下,CHA2DS2-VASc评分为0,则能识别出不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的具有极低危卒中风 险的患者。   Nabauer教授指出,AF是最常见的需要住院治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