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刻,医患并肩战斗!

2017-10-24 淅水 “三甲传真”微信号

医和患到底是什么关系?透过这起病例,我相信无论在朱玉萍医生的心中,还是在患者一家人的心中,经过生死洗礼之后都会有说不出的美好和美妙。而这美好和美妙的背后是爱。生死面前,最难的往往不是技术。唯有爱,才能让医患走得更远!唯有爱,才能让医患共赢!

近日,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朱玉萍副主任医师接诊一直肠癌患者。 55岁的薛文全,在结直肠最下端,长了约16×12cm的肿块,并侵犯到小肠、前列腺和膀胱。血尿、肛门下坠感及肿瘤的恶臭一直伴随着他,而化疗后反复发烧,体温超过38度,持续不退,情况很不乐观。

科室开了很多次会,打算做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尽管手术的可能性有,但风险巨大,是常规手术的10倍。因肿块位置不好,侵犯到多个组织,周围又都是大血管,患者术中很可能因为大出血,无法从手术台上下来。

关于这起病例,患者接下来的诊治经历和过程,有三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第一个问题:生死一刻,一家人选择与医生站在一起。

手术方案已经确定,但风险却超出常规手术10倍,让朱玉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手术到底做还是不做?做,极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不做,病情不断恶化。但同时也意味着:做,就会有希望;不做,一点希望也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医生,你就应该去做。难道不应该果断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吗?难道一切以疾病为中心、生命至上,这不是医生这个职业的本来模样吗?

对此,我可以含着眼泪回答你:这也是每个医生的初心和梦想。每个医生都希望自己能无所顾虑、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选择救人。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面对这样的场景,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医生内心强烈的冲突?

这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群体。天堂和地狱,赞誉与毁灭,转瞬间就可能发生逆转。在当下的执业环境中,医生一旦置身是非旋涡,极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这是赤裸裸的现实。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患者一家人和朱玉萍医生进行了整整10次的术前谈话。朱玉萍一次又一次耐心细致地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而最终让朱玉萍下定决心进行手术的,是患者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中写道:爸爸就是我的命,我不放弃!手术风险很大,我们愿意承担,请您放心给我爸爸做手术,我们用最真诚的心相信您。作为爱他比命还重要的女儿,不敢奢想他活到七八十岁,只希望他再能活五年,让我拼尽全力去孝顺他!我不怕苦难,更不怕辛苦,如果我承受苦难能换来爸爸的健康,我愿意付出一切!

朱玉萍被这家人质朴深厚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信任而深深打动。客观地说,医院是最暴露人性的地方。生死面前,人性的善与恶在很多时候足以影响一个医生的全部决策。正如朱玉萍在看到这封信时自己说的那样:这封信给了我很大底气,我们下定决心拼一把!对医生来说,患者多一份怀疑,我们就多一份顾虑,而患者多一份信任,我们就多一份冒险的勇气。

我始终认为,相信善良的人,本身一定有一颗善良的心。朱医生之所以敢去冒险,既缘于对生命的敬畏,更缘于对人性善良的笃信。在此,为善良的朱医生点一个大大的赞!

第二个问题:合理预期,医生双手捧出的是一颗真心。

患者女儿的信让朱玉萍下定决心去拼一把,但信中提及“希望父亲能再多活五年”的心理预期,让他决定要再和患者一家沟通一下。

在接到这封信的第二天一上班,朱玉萍便找患者的女儿沟通。对直肠癌来说,如果出现淋巴结转移,五年生存率是50%-60%,如果没转移,在80%-90%。作为医生,我需要清楚告知治疗的各种可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医生技术也好,治疗方案也好,不可能完美无缺。

令人高兴的是,患者一家对朱玉萍医生非常理解。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患者及家属的预期管理。患者预期即患者的期望值,是指患者对医疗机构寄予的期望和愿望的程度。这个概念目前已经在医疗机构广泛应用。当患者期望值与医疗质量水平持平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医疗行为会感受良好,医患之间是和谐的;当患者期望值高于医疗质量水平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医疗行为感受是不好,医患之间易发生纠纷;当患者期望值低于医疗质量水平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医疗行为感受是非常好,医患之间非常和谐。

患者的期望值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期望值的管理也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关注患者对技术层面的需求,更要对患者的心理施以医学人文关怀和干预,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期望。

医学技术是硬要求,而期望值管理却是软指标。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和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对期望值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二者是互补的关系,是医疗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期望值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医生,及时甄别出不合理的期望值并及早进行干预,是将医疗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途径。

反观这起病例,朱玉萍医生十多次对患者一家的心理干预,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而这成功干预的背后,是医生毫无隐瞒的真诚以待,是一颗设身处地为患者真正着想、负责的心。表面看这样做,医生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但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手术当天,好多亲戚从老家赶来,担心万一这是最后一面。进手术室前,患者和家里人特意嘱咐了一句话:如果我人没了,别找医院的麻烦,别找朱医生的麻烦。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医生对患者缺失人文关怀,只剩下冰冷的技术。而这起病例却恰恰说明了,这正是医生对患者最大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是空洞的概念,更不是人人都可以棒杀医生的道德绑架。我相信像朱玉萍医生一样对患者将心比心、默默施以人文关怀的医生大有人在。在中国医生与死神搏斗的战场,人文关怀从未走远!

第三个问题:手术成功,现实中的医生原来是这个模样。

这场直肠癌手术进行了5个多小时,非常的顺利。更让人欣慰的是,患者的淋巴结并没有转移,手术预后应该不差。说起救命恩人,一家人除了感谢,还有心疼和敬佩,并不断重复一个词:了不起!

一次生死经历,让人刻骨铭心。患者说:我从来没住过院,以前真不知道医生这么忙。天刚亮就来查房,然后连着几台手术,空了和病人谈话,中午桌上的盒饭都放冷了,也没来得及吃几口,呼叫器一响,又急急忙忙跑出去,随叫随到。国庆放假,值了几天班,好不容易休息,朱医生一早又专程跑到病房来,就为了看我伤口发炎的情况好一点没有,忙到了中午12点多,确定没问题了才走,这么操心我的病情,这么负责,真的了不起!

现实中的医生原来是这个模样,也确实是这个模样。正如朱玉萍医生所说的:很多医生都有失眠的问题。像我,如果有疑难复杂手术,半夜往往睡得不踏实,会醒过来,因为一直记挂着患者好不好。一次半夜醒来,看到手机亮了,一看,同事说患者情况不太好,我马上到医院处理,虽然辛苦,但去了,心里才踏实。

医和患到底是什么关系?透过这起病例,我相信无论在朱玉萍医生的心中,还是在患者一家人的心中,经过生死洗礼之后都会有说不出的美好和美妙。而这美好和美妙的背后是爱。生死面前,最难的往往不是技术。唯有爱,才能让医患走得更远!唯有爱,才能让医患共赢!

作者:淅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17-10-26 millore

相关资讯

Sci Adv:我国科学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

记者19日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悉,该院江启慧课题组与吴寿荣课题组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ScienceAdvances》(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的新发现”相关研究论文。据悉,该论文是科学界首次发表“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机制”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预防和治疗肿瘤。

Cell Metab:研究揭示肥胖是如何一步步诱发了乳腺癌!

肥胖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到影响乳腺癌细胞代谢的血液中,从而使它们更具侵略性。来自亥姆霍兹中心慕尼黑,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海德堡大学医院的科学家在细胞代谢中报道了这一点。该小组已经能够通过抗体治疗来阻止这种机制。

Int J Oral Max Surg:鼻假体对于美学和功能的修复

目的是评估患者根治性肿瘤切除后鼻假体对于美学和功能的修复。

Cell:跨界达人卢冠达解决困扰免疫治疗的两大难题

为了生存,癌细胞似乎动用了一切手段和办法。日前,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证实,一种被称为“氨”的细胞代谢废弃副产物能够被癌细胞巧妙地重新利用,帮助其生长。研究者们认为,这项成果有望帮助设计新的抗癌疗法。

良好情绪有助于肿瘤治疗

“与传统的临床治疗相比,功能医学更关心病人的饮食、营养、睡眠、运动、压力、人际关系、遗传等等,希望用更自然的疗法促进健康。”“肿瘤属于慢性疾病,而任何慢性病在发生之前,都有体内功能慢性下降的过程,这个慢慢下降的过程,最终导致的是终端疾病的发生。”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胸部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副主任左占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胸部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副主任左占杰。北京中西医慢性病防治学会健康评估与疾病干预全国委员

Nat Commun:大数据揭开肿瘤向周围传播扩散的“秘密”!

加州旧金山的研究人员结合起源似乎不兼容的数据,分析了八种最常见癌症中肿瘤相邻组织中的分子特征,表明它们都使用相同的机制来改造正常组织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