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的甜与苦 他们最有发言权

2017-12-29 佚名 三秦都市报

援外的苦很多人只是听说,而只有一批批援外回来的医疗队员最有发言权……

见到记者后,张秀兰拿出了一叠照片,这些都是她和苏丹人民友谊的见证。其中,有一位漂亮的苏丹女孩,名字是她起的,还跟她姓张,叫友谊·张。

自学阿拉伯语两次援外

援外,最好要掌握外语。为了能够更好地和苏丹人民交流,当时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班的张秀兰,想着一定要自学阿拉伯语。

1978年10月,31岁的张秀兰作为第10批医疗队员赴苏丹援外,在阿布欧舍医院工作期间,她承担了每一台手术的配合工作,包括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还负责培训阿布欧舍医院的护士一些基本护理技能和手术配合,培养他们的消毒和无菌观念。

她是前10批医疗队员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也是队里唯一一名护士。张秀兰自学半年阿拉伯语,口语说得也不错,她在工作之余和其他人一起交流学习,教当地人学习歌曲《东方红》。1993年7月,她再次赴苏丹援外。

她是苏丹女孩的中国妈妈

“这张照片上的女孩叫友谊·张,名字是我起的,照片是我第二次去苏丹时拍的。”今年70岁的张秀兰说,孩子的父亲尼买滋是医院的麻醉师,母亲母纳是妇产科的护士,很多时候他们三个人一起工作,共同协助医生手术,慢慢地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尼买滋的家就在医疗队住所旁边,尼买滋夫妇时常邀请张秀兰到家中做客,他们不仅是工作中的搭档,也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张秀兰说,母纳生孩子时,让她给孩子起名字,她张口就说叫“友谊”,想着孩子能成为中国人民和苏丹人民友谊的见证。母纳当场表示,孩子跟张秀兰姓张。“我当时太激动了!”张秀兰说,后来,孩子不到百天时,她回国了。

15年之后,张秀兰再次来到苏丹,见到了尼买滋,遗憾的是母纳因难产去世了,友谊·张已出落成翩翩少女!尼买滋给孩子说,张秀兰就是孩子的中国妈妈,并且提出给“母女”二人拍照留念。

从苏丹回来后,张秀兰时常念叨友谊·张,女孩子喜欢耳环、戒指和项链,她专门托后续援外的队员送去自己的心意。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7-12-29 131****1460

    学习了受益匪浅

    0

  2. 2017-12-29 戒馋,懒,贪

    谢谢分享有点意思

    0

相关资讯

医疗队赴茂县为生命接力

6月24日早6时许,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造成40余户农房、100余人被掩埋。国家卫生计生委抽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重症医学、骨科、神经外科和心理救援专业6名专家组成国家医疗专家组,并调派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同时,安排上海3家医院9名国家级医疗专家和重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待命。

援藏医生:我们准备好了,出发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欢送会在京召开,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员21人集结完毕,准备出征。

循着“中国白求恩”足迹前行——记中国第19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

40多年来,一批批中国援埃塞医务人员,踏着梅庚年的足迹,奉献在埃塞俄比亚高原。

北京“组团式”援藏:留下“永不走的医疗队”

从“分散式”援助到“组团式”援助,从引入资金的“输血型”援助到加大人才帮扶力度的“造血型”援助,新模式成效初显。经过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和拉萨当地医务人员两年的日夜奋战,拉萨市人民医院今年顺利通过西藏自治区三甲医院的评审,更是在传帮带的医疗培训中收获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永不走的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