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基因异常致卵子与多精子受精两年不孕,上海医生助其生育

2017-07-26 陈斯斯 任旭丽 澎湃新闻

结婚两年来,俞肖四处求医却因不明原因无法受孕。原来,这名年轻女性因基因异常导致卵子保护层——透明带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精子会一窝蜂地进入卵子,多条精子与卵子受精,胚胎完全无法正常发育。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表示,医院采用基因测序、构建突变小鼠模型研究以及针对性开展治疗,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取出丈夫的精子,对卵子进行单精子注射受精,经过培育后获得优质胚胎。经过10个月的等待,俞肖顺利生产。上海市第一

结婚两年来,俞肖四处求医却因不明原因无法受孕。

原来,这名年轻女性因基因异常导致卵子保护层——透明带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精子会一窝蜂地进入卵子,多条精子与卵子受精,胚胎完全无法正常发育。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表示,医院采用基因测序、构建突变小鼠模型研究以及针对性开展治疗,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取出丈夫的精子,对卵子进行单精子注射受精,经过培育后获得优质胚胎。经过10个月的等待,俞肖顺利生产。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透露,这对小夫妻结婚两年从来没有怀孕过,曾查过输卵管、排卵、男方精液常规等,所有检查结果都正常,属于不明原因性的不孕。

面对罕见怪病,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研究团队李昆明把病例递交到了科内的疑难病例讨论会。充分讨论后,考虑是否可能是透明带的某些相关基因发生了异常,医院遂建议这名女子和她的父母一起进行抽血检查,排除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该团队副研究员刘文强留存了这名女子和她父母三个人的血样,经过基因测序,发现俞肖存在透明带ZP2和ZP3两个基因的杂合突变,她的爸爸ZP2、ZP3的突变情况与她相同,她妈妈只存在ZP3的杂合突变。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种基因异常是不是不孕的原因,刘文强团队构建了对应位点的突变小鼠模型。结果发现,当ZP2和ZP3杂合突变同时存在时,雌鼠的卵母细胞透明带要么完全缺失,要么仅有极薄的透明带,在体外受精时会造成多精受精,这与这名女子的表型一致。

刘文强查阅国内外文献后,没有发现报道过这种透明带异常。为慎重起见,研究人员又分别构建了带有荧光标签的正常及突变透明带基因,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最终证实了之前的临床推断,问题即出自“透明带”。

李昆明认为,这名女性的问题在于卵子的重要保护层——透明带要么完全缺失、要么太薄,所以防护机制太弱,很多精子会同时一窝蜂地进入卵子,导致多条精子与卵子受精,这样的后果就是胚胎完全无法正常发育,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透明带是卵子表面的保护层,可以看作保护卵子的一件‘衣服’,正常厚度的透明带在卵子与一条精子发生受精后会发生理化性质的变化,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变硬,原来的那件衣服就好似变成了‘盔甲’,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发现原因后,李昆明再次与这对夫妇充分沟通:“基因突变是先天的,无法改变,但可以针对此基因突变产生的后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第一次采用的第一代体外受精方式,让精子和卵子‘自由恋爱’,适合于大部分试管婴儿患者的受精方式。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你们而言是行不通的。那就改变方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这个治疗就是挑选你的丈夫一条长得‘好看完美’的精子,注射入一个卵子里,这样不会发生第一次那种无组织无纪律的多精子受精的情况,就有机会拿到正常发育的胚胎了。” 李昆明告诉俞肖。

在新的治疗周期中,李昆明为这名孕妇取到了12个卵子。随后医院对其中9个成熟的卵子进行了单精子注射,有7个发生了受精,之前出现的多精子受精的情况没有发生。经过3天的培育,最终获得了3个优质的胚胎。

经过10个月的等待,一个7斤多的健康男婴终于呱呱坠地。

作者:陈斯斯 任旭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7-07-26 flyingzyx

    这对夫妻很幸运。

    0

相关资讯

FASEB J:科学家发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蛋白质,效果惊人!

在FASEB Journa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通常已知用于阻止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复合物(Gbeta5-RGS)实际上可能刺激胰腺细胞中的胰岛素分泌。这一发现为身体无法产生足够水平的胰岛素(如糖尿病)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的见解。

Haematologica: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是重排ALK基因拷贝数增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t(2;5)染色体异常,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免疫表型可为 T 细胞型。 约半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Ann Rheum Dis:骨关节炎骨髓病变微点阵分析证实软骨更新、神经发生和炎症相关基因上调

这项研究是首先采用详细的组织学分析和微阵列技术来研究膝关节OA BMLs。

Nature:别再说我内向了,这都是基因的错!

人有内向外向之分,你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区分开来。在人群里,你能从热切的眼神以及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感受到外向者不断迸发出的能量。而内向者经常会避免眼神直接交流,似乎是更愿意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7月13日,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的一篇研究彻底为内向者正了名——来自多所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发现,基因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Sci Rep:在前列腺癌中,FBXL4是一个转移相关的基因

前列腺癌在西方男性中是最为常见的癌症,晚期转移疾病中具有显著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由于前列腺癌主要可转移到骨组织,取样的困难性导致到目前为止对该转移疾病的了解仍存在局限。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高密度微阵列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在6q16.1-16.2位置发现了一个共有的基因组拷贝数丢失,该区域包含FBXL4基因;另外,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大量骨转移样本中确定了该位置丢失的拷贝数和所包含的基因。研

Mol Med Rep:TNFSF4与BLK基因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对过敏性鼻炎的易感性

过敏性鼻炎(AR)是上呼吸道常见的炎症疾病。最近的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4(TNFSF4)和B淋巴细胞激酶(BLK)基因间的互作也许在决定免疫失常方面的T和B细胞具有协同影响,并通过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最近,有研究人员在中国人口中对AR敏感的人群中评估了TNFSF4和BKL基因中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SNPs)的潜在联系。该研究是一个基于群体的且具有案例-对照的研究,包括了600名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