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绒毛膜癌脑转移1例

2019-07-29 王鹏 刘丽娜 王志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女性,29 岁,因间断头痛5 年、加重1 周并抽搐1 次于2016年11月30日凌晨入院。5年来,病人出现间断头痛,自服止痛片后好转;1周前,自觉头痛加重,仍自服药物,未到医院就诊;2016年11月29日晚突然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同时发生四肢抽搐,伴有双眼上翻,意识不清,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急送我院急诊科,头部CT发现右颞脑出血,出血量约25 ml,周围水肿明显(图1A)。既往无高血压病

1. 病例资料
 
女性,29 岁,因间断头痛5 年、加重1 周并抽搐1 次于2016年11月30日凌晨入院。5年来,病人出现间断头痛,自服止痛片后好转;1周前,自觉头痛加重,仍自服药物,未到医院就诊;2016年11月29日晚突然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同时发生四肢抽搐,伴有双眼上翻,意识不清,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急送我院急诊科,头部CT发现右颞脑出血,出血量约25 ml,周围水肿明显(图1A)。既往无高血压病、血液系统疾病史。6年前行剖宫产育有1子;末次月经2016年11月12日,月经规律,无阴道流血。
 

图1A. 2016年11月29日头部CT发现右颞脑出血,出血量约25ml,周围水肿明显;
 
入院时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包块及压痛;神经系统检查见,呈嗜睡状,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检查无法配合,四肢活动对称,无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入院后按脑出血治疗,考虑血管畸形。入院当天CTA未见异常,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后当晚上,再次出现癫痫大发作,意识障碍加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立即给予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后瞳孔逐渐缩小,意识稍有好转,急诊行头部CT显示血肿稍有增加,周围水肿明显加重;急诊行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对症治疗,病情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无明显后遗症,于12月14日痊愈出院。
 
2016年12月27日,因突发头晕再次入院,头部CT示枕叶出血,出血量约10 ml(图1B)。骨窗压力不高,胸部X线检查仍未见异常。经科内讨论仍不能排除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于2016年12月30日行DSA检查,术中发现右枕叶微小畸形血管团。因血管较细无法栓塞,体积微小无法开颅手术。2017年1月4日,出现右侧拇指活动不利,复查头部CT 示右颞、右枕陈旧出血,右额、顶新发出血(图1C)。进一步颅脑MRI示右颞、右枕、右额、左顶多发出血及左颞、左顶等多发梗死灶。经全科讨论无法确定反复多处出血的原因,于2017年1月12转北京某医院治疗,经手术切除左侧顶叶病灶,术后病理确诊为绒毛膜癌脑转移。
 

图1B. 2016年12月27日头部CT示枕叶出血,出血量约10 ml;C. 2017年1月4日复查头部CT示右颞、右枕陈旧出血,右额、顶新发出血
 
2. 讨论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之后,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是由妊娠时滋养细胞发生恶变而成。绒癌极易发生远处转移,特别容易发生肺转移,亦可见于脑部转移,一般脑转移发生于绒癌晚期,是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发生率在6.3%~22.5%。本文病例造成延误诊断的原因,我们总结如下:①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并且是单发血肿;②年青(29岁),考虑血管畸形的可能性大,尽管头颅CTA查未发现畸形血管团,考虑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可能性大;③初次入院头颅CT显示血肿密度呈亚急性表现,不是高密度,而且周围有水肿,以为是入院前5 d出的血;④两次胸部常规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⑤第二次住院头颅CT显示上次出血区附近再次出血,决定行头颅DSA检查,仅发现很小畸形团;⑥既往6年前行剖宫产育有1子,健在,没有妇科疾病史。
 
由于对绒癌的认识不足,整个过程(包括影像科)都没有想过此病,为防止该病的误诊、漏诊,普及、提高神经内外科及影像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临床上一旦遇到头颅CT显示单发或多发“颅内血肿”的育龄女性,为避免绒癌的误诊、漏诊,我们需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逐条排查、分析:①一定要详细询问妊娠、生育史,因为绒癌50.0%继发于葡萄胎,约25.0%继发于流产,约22.5%继发于足月妊娠,约2.5%继发于异位妊娠;②肺部检查一旦存在单发或多发病灶,应联想到转移瘤(绒癌),因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脑转移居第三位,且脑转移均继发于肺部转移;绒毛膜癌脑转移95%~99%伴有肺转移,且多继发于肺部转移;③常规做妇科相关检查;④血、尿、脑脊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结果均明显增高,是诊断此病的可靠指标;⑤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⑥对于妇产科医生,确诊绒癌后,在治疗过程中,一旦病人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时,应马上想到是脑转移引起的临床症状,需及时行头颅CT或/和MRI检查,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对有脑疝危象的病人,早期开颅行转移瘤切除或去骨瓣减压手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途径。
 
原始出处:

王鹏,刘丽娜,王志明,蔡明.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绒毛膜癌脑转移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06):447-448.

作者:王鹏 刘丽娜 王志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18-49岁中青年人群中风后长期死亡风险研究

中青年中风幸存患者长期死亡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Lancet:脑出血幸存者是否可以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认为,脑出血幸存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复发性脑内出血风险

Lancet:中风4.5小时后接受阿替普酶溶栓仍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

中风发作后4.5-9小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后,其功能预后优于安慰剂组。尽管阿替普酶治疗增加有症状脑出血风险,但这不能否定溶栓治疗的整体效益

Neurology:脑出血后低血红蛋白与血肿扩大

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重复低入院血红蛋白水平与ICH后HE介导更差结局可能性增加之间的关联。如果得到证实,可能需要调查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可以作为改善ICH结局的可调整治疗目标。

Neurolog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出血风险

由此可见,当LDL-C<70mg/dL时,研究人员观察到较低LDL-C与较高ICH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当LDL-C≥70mg/dL时,这种关联变得不显著。这些数据有助于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和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的理想LDL范围,并指导未来降脂研究的计划。

Stroke:深部脑出血患者强化降压与血肿周围水肿扩张

由此可见,强化降压与深部ICH患者24小时PHER降低有关。PHER与所有深部ICH患者的结局无关,但与基底神经节ICH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HER可能是基底神经节ICH患者临床试验的临床相关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