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Gastroen Hepatol:克罗恩病——腹腔镜切除术 vs 英夫利昔单抗

2017-08-22 zhangfan MedSci原创

研究认为,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非狭窄,回盲部克罗恩病患者,腹腔镜切除术是有效的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替代手段

常规治疗无效的回盲肠克罗恩病患者往往需接受生物制剂治疗,但对于这部分患者,手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近日研究人员比较了腹腔镜回盲部切除术与英夫利昔单抗对回盲肠克罗恩病患者的效果。

研究在荷兰以及英国的29个医疗中心开展,成年人的、非狭窄型回盲肠克罗恩病常规治疗失败患者参与。患者随机接受腹腔镜回盲部切除或服用英夫利昔单抗。研究的主要重点是12个月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治疗评估(IBDQ),次要终点包括总体生活质量、身体和精神状态评分,病假天术以及发病率。

手术患者73人,药物治疗组患者70人。12个月的IBDQ平均分数,手术组178.1分(95% CI 171.1–185.0),英夫利昔单抗单抗组172.0分 (164.3–179.6),平均差异6.1分(95% CI -4.2 —16.4; p=0.25)。次要终点方面,手术组vs单抗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112.1 vs 106.5;身体机能得分:47.7 vs 44.6 ;精神状态评分:49.5 vs 46.1;病假天数:3.4 vs1.4;社会活动缺席天数:1.8 vs 1.1;住院天数:6.5 vs 6.8;非计划内住院患者比例:18% vs 21%。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多为IIIa级,英夫利昔单抗组发生了2例严重不良事件。在4年的随访期间,37%的英夫利昔单抗组患者接受了手术,26%的手术组患者接受了抗TNF治疗。

研究认为,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非狭窄,回盲部克罗恩病患者,腹腔镜切除术是有效的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替代手段。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LoS One:克罗恩病变部位表现出不同的诱发基因变异

背景:克罗恩病(CD)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病理学病症,这反映了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强调三个基因标志(NOD2, MHC 和MST1)与CD的病变部位相关,这表明基因变异可导致CD发病部位的改变。之前已有研究表明基因标记与炎症性肠病有关,本研究拟在CD患者中检测基因标记以便更好的分析回肠型、回结肠型、结肠型CD与基因之间的关联性,并明确不同的遗传背景是否对不同类型CD发病之间关系

Gastroenterology:局部的ROCK抑制剂治疗肠纤维化梗阻

局部ROCK抑制剂可以预防和逆转肠纤维化过程,减少成纤维细胞p38 MAPK激活并增加MRTF和自噬,局部的ROCK抑制剂有望成为CD纤维化的治疗药物

2017 台湾克罗恩病管理指南

2017年6月,台湾炎症性肠病学会发布了台湾克罗恩病管理指南。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缓解,减少并发症等闲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克罗恩病的流行病学,诊断,特殊考虑,治疗,监测,手术治疗,特殊人群,癌症监测和并发症管理等内容提出共识建议。

J Gastroen Hepatol:微生物抗体血清学检测用于克罗恩病复发风险预测

研究发现微生物抗体血清学检测是有效的克罗恩病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方法

盘点:克罗恩病近期重要研究进展一览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经常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克罗恩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许多病人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率很高。这里梅斯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克罗恩病的重要研究进展与大家一同分享。【1】阿达木单抗治疗克罗恩,临床效果男女有别近期,一项发表在Inflammatory Bowel

J Gastroen Hepatol:回结肠切除术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相关因素研究

研究发现,对于接受了回结肠切除术的克罗恩病患者,年龄小以及存在透壁性炎症患者肠系膜淋巴肉芽肿相关风险提高,对于风险人群应加强管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