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和霾被吹散后,去哪儿了?

2014-10-15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

“一拉开窗帘,以为我瞎了”,一打开网页,全民都在吐槽“雾霾”。不过在这场调侃中,雾和霾傻傻分不清楚的吐槽居多。数据帝想告诉你,别冤枉了雾。 北京连续39个小时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 雾和霾,是什么? 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看起来白茫茫一片。但从污染角度,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它的微观成分为水。霾是



“一拉开窗帘,以为我瞎了”,一打开网页,全民都在吐槽“雾霾”。不过在这场调侃中,雾和霾傻傻分不清楚的吐槽居多。数据帝想告诉你,别冤枉了雾。


北京连续39个小时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

雾和霾,是什么?

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看起来白茫茫一片。但从污染角度,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它的微观成分为水。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等固体的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比组成雾的小液滴还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就是常说的PM2.5。

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水汽饱和时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比如10月5日早晨,北京雨后出现大雾,空气清新,日出后雾很快消散,天空湛蓝。但如果雾是在霾的基础上出现,这个雾往往是“脏雾”,也就是以霾的颗粒物为凝结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雾。比如北京10月8日晚-10日的雾,导致空气质量连续处于严重污染级别。

北京最近两周空气质量指数趋势

雾和霾,从哪儿来?

2010年以前,霾和PM2.5对我们来说还像生僻术语一样陌生。这几年,你说你没吸过霾防过PM2.5,别人都不信你是中国人。为什么短短几年之间,它们变得如此严重,普及速度堪比传染病?

雾和霾,原本都是自然现象,但如今人为因素成了不可忽视的诱因。构成霾的元凶PM2.5,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等等人为活动。在空气流动性较好时,有利污染物扩散,就不易出现霾。但是当自然条件变差,出现静稳的天气形势(静是水平方向风小或无风,稳是垂直方向对流活动弱),就容易形成雾和霾。因此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天气静稳时污染物容易堆积,PM2.5的浓度会上升。

目前,华北地区多是雾和霾混合出现,夜间以雾为主,白天以霾为主。在雾和霾混合的情况下,湿度大,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又会转化为硫酸盐,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雾的凝结核,这种“二次转化”使雾和霾源源不断地产生。

雾和霾,去哪儿了?

11日晚,雾和霾的克星——冷空气就要来了。12日,华北地区将重新拥抱蓝天。冷空气是怎么做到的,雾和霾去哪儿了?数据帝告诉你,“上天入地”了。

风和雨通常是我们对冷空气的真实感受,它驱霾散雾靠的也正是这两把手。降水会净化空气,这个在气象上就叫湿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气中的脏东西洗刷到地面,减少悬浮在空气中污染物颗粒的浓度,让霾入地。因而雨雪过后,空气清新。

风则是让空气活过来的动力。雾和霾都是处于近地面层几十米到几百米厚的天气现象,而整个大气对流层有上万米高。当冷空气靠近,它前锋附近的上升运动(即垂直方向的风)会把PM2.5带到更高层的大气。除了垂直方向的风,还有水平方向的风,偏北风会把干净的空气(春季有沙尘时除外)带到华北,也不排除华北地区的PM2.5扩散到其他地区,使得当地空气质量变差的情况。

这就好比原先体育课集中于操场的一个班,下课后分散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而且还可能处于不同楼层,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区,这样在一个单位体积内PM2.5的浓度会快速下降。

总之,冷空气一来,静稳条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释,雾和霾也就消散了。

找回蓝天只能靠冷空气吗?


华北地区的雾和霾,通常在冬季更多发。仲秋时节的这一轮雾和霾,来的如此之早,着实少见。好在未来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11-12日的冷空气之后,15日和20日前后还有冷空气,短期内这里不会再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雾和霾。

冷空气能把雾和霾吹散,但是,更远的未来,今日之景会再现,对雾和霾的吐槽还会有,防治雾和霾的思考也远远没有停歇。我们不能只靠乐观主义精神从心理上“自强不息”,蓝天也不应该只靠冷空气吹出来。

作者:中国天气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哈尔滨首设雾霾与健康监测点

作为全国雾霾与健康监测网络城市之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日前首次在道里区、香坊区设立2个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寻找雾霾对健康影响的确切数据。 据了解,道里区将监测对象选择在居住人口密度较高的康安社区,将监测仪器设置在呼吸带高度为10米~15米的安阳小学楼顶。香坊区监测对象为王兆社区,监控仪器设置在王兆新村小学楼顶。该市疾控中心将通过仪器对比观察室内PM2.5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比如,不

EST:雾霾藏1300种微生物 绝大部分不致病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研究员课题组在权威环境学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了题为《严重雾霾天气中北京PM2.5与PM10污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北京市雾霾天气中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微生物组分。朱听研究组利用一套新的研究方法,首次鉴别出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微生物组分,其中包含1300多种微生物,绝大部分为非致病性的,但也含有极少量可能致病或致过敏微生物的DNA序列。 据悉,朱听研究组

钟南山:淮河以北人均预期寿命短了5年多

  钟南山回应媒体提出的雾霾危害与治理问题。 南都记者 陈辉 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被媒体追问雾霾危害与治理。关于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钟南山表示,从国内研究来看,只有少数可信论据,主要引发的是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去年夏天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关于淮河以南以北的降尘浓度研究显示,由于有供暖燃煤的区别,淮河以北预期寿命短了5 .52年。因此,灰霾浓度每立方米增加

Lancet:中国与空气污染—在雾霾中顽强生存

   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居民会像北京人这样,在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上的空气质量预报。 2014年2月25日,北京已连续6天笼罩在浓雾和达到有害水平的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之中。这天清晨,空气质量报告显示PM2.5水平为383μg/m3,是WHO所推荐安全水平(25μg/m3每24小时)的15倍!但与一周内曾经飙升至500μg/m3的PM2.5水平相比较,这看起来还不是最糟糕的。

李克强:向雾霾宣战不是向老天宣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在中外记者会上谈及雾霾问题时表示,“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 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李克强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这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

《柳叶刀》上的中国

说起《柳叶刀》,这本由英国Elsevier 出版发行的医学期刊最新SCI影响因子为39.2,在中国科研界这个以SCI影响因子马首是瞻的圈子里,能被这样一本杂志关注简直就叫人受宠若惊。然而,这本杂志似乎对当代中国“情有独钟”——近年来,《柳叶刀》屡就中国医疗健康领域里的各种现状发表社论(这与其他文章不同,乃是《柳叶刀》的编辑亲自捉刀撰写),那么,这本顶级医学期刊眼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呢?关注中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