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无糖”月饼刺客!BMJ:10万人数据,用代糖替代添加糖,无法降低冠心病、卒中风险

2022-09-10 Swagpp MedSci原创

BMJ: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存在直接关联,尤其是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亦是一家人的团圆时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时常感叹于传统节日的过节氛围越来越淡。不过,当各大商场开始摆出多种多样、五彩斑斓的月饼时,这个承载着“节日仪式感”的食物仍触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提醒我们中秋的到来与团聚的意义。

图片

梅斯医学为员工们准备的中秋月饼礼盒(自己拍的)

当然,传统月饼往往被和“高油高盐”“热量炸弹”划上了等号,使人们退避三舍。为了顺应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商家费尽心思,试图在月饼中融入“低卡低脂”的理念又留存住本身的美味。很重要的一个方式,自然是把传统的糖替换为“更加健康”的代糖。

事实上,不仅限于月饼,人造甜味剂存在于各式各样的食品中,无糖汽水、0蔗糖酸奶、低卡小零食等等。近年来,代糖的应用市场也越来越广阔,随手拿起一个预包装食品,其添加人造甜味剂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代糖=健康吗?此前,Cell上的一项研究提示,非营养性甜味剂并非惰性,而会损害血糖水平。(详情可见:0卡代糖更健康?别傻了!Cell:人工甜味剂会影响肠道菌群,损害血糖水平!尤其这俩...

无独有偶。9月7日,医学四大顶刊之一《英国医学期刊(BMJ),同样发表了一项涵盖超10万人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更为直观地揭开了人造甜味剂的“真面目”——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存在直接关联,尤其是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

因此,在中秋选择月饼或在购买类似的预包装食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开这些“月饼刺客”。不然吃了月饼却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图片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2022-071204

在接受调查的全部103,388名参与者中,37.1%有食用人造甜味剂的习惯,而该人群的平均代糖摄入量为42.46mg/天,相当于100ml健怡可乐(Diet Coke)的含糖量,可见代糖的使用日渐普遍。

从食物来源上看,人造甜味剂最常见的莫过于市售“无糖”饮料,约占总来源的52.5%。这些饮料往往打着“无糖0卡”的旗号,在夏季抢售一空,成为众多现代人的“快乐水”,却悄悄地将人工代糖“注入”人们的体内。

此外,一些用于烹饪的餐桌甜味剂占了30.2%,也是摄入代糖的常见来源之一。当然,平时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酸奶、饼干、糕点等等,都会成为代糖的“藏身之地”。

图片

人工甜味剂的来源

人工甜味剂的种类很多,各种代糖的成分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自然会有所区别。那么,在探究代糖对健康的影响之前,首先理清人们最常摄入的代糖都有哪些。

在收集的超10万人数据中,阿斯巴甜“拔得头筹”,占全部的57.9%;排在第二位的是乙酰磺胺酸钾(即安赛蜜),虽远不及阿斯巴甜,但仍占总摄入量的29.2%;紧跟其后的是三氯蔗糖,占10.1%。像甜蜜素、糖精、索马甜、甜菊醇糖苷等等,都属于2.8%的其他类之中。

这里小编要提一嘴,像赤藓糖醇、甜菊糖等是不属于人工甜味剂,所以并未纳入本次研究的统计之中。

图片

人工甜味剂的使用量占比

在平均长达9年的随访过程中,研究者共监测到1502起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包括730例冠心病(143起心肌梗死,75起急性冠脉综合征,477起血管形成术,277起心绞痛)和777起脑血管疾病(203起中风,598起短暂性缺血)

在排除了混杂因素后,研究者发现,与不摄入的相比,人工甜味剂总摄入量的增加会导致CVD风险显著增加9%。总人工代糖的摄入量与中风、短暂性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较高的摄入量会显著增加18%脑血管疾病风险。

具体到Top3人工甜味剂的情况:

Top1 阿斯巴甜:与不摄入的人群相比,摄入较高的阿斯巴甜会导致罹患中风等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17%

Top2 安赛蜜:与不摄入的人群相比,摄入较高的安赛蜜会导致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40%

Top3 三氯蔗糖:与不摄入的人群相比,摄入较高的三氯蔗糖会导致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31%

换句话说,要是不想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风险,见到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可要“绕道走”;而如果平时摄入过多含阿斯巴甜代糖食品的朋友,则要多多注意自己脑血管的健康状况,防止中风、脑短暂性缺血的发生。

图片

不同人造甜味剂对疾病的影响情况

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饮料来源的总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而安赛蜜、三氯蔗糖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也处于临界值。此外,固体食物(如蛋糕、饼干等)来源的Top3人工代糖摄入量的增加,亦会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风险(p<0.05)

人们平时摄入代糖来源最多的,无外乎0卡饮料、无糖酸奶、低脂小甜品。但正是这些饮料和食物来源的人工代糖,最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购买“低脂健康”饮食时,一定要当心踩坑!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蔗糖、白砂糖、冰糖等等往往被人们描绘为“洪水猛兽”,和“不健康”划上了等号。为了满足大众对健康的追求,这些代糖产品应运而生。但是,本研究中,研究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用人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对健康的影响,发现两者没有差异!换句话说,用代糖替换添加糖无法降低CVD、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1.00。

综上,研究者纳入了大样本、高质量的饮食数据,来评估人造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这项近10年的随访研究提示,千万不要被代糖“蒙蔽了双眼”,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的高摄入量与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人造甜味剂≠健康,甚至用人造甜味剂代替添加糖对CVD的结果没有任何益处。

因此,中秋节挑选月饼的时候,可不要因为宣传语是“无糖低脂健康”月饼就放心大胆地吃,事实上,它们可能并不比传统月饼健康哦!月饼虽好吃,但不要贪吃~

其实,相比于“吃月饼”,中秋节更为重要的是“团圆”。在此,梅斯医学祝大家:

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图片

 

参考文献:doi:10.1136/bmj-2022-071204

作者:Swagpp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23-01-09 gaoxiaoe
  2. 2022-09-10 膨胀的指挥官

    总得选一个的话、还是蔗糖这类好了🤣

    0

  3. 2022-09-10 ls9780

    不是我说,这么大的样本量,这么长的跟踪时间,这么低的发病率。很难排除混杂因素。更何况,心脑疾病与作息时间、生活压力、遗传因素、生存环境有着太过紧密的相连。个人觉得这个相关性存疑!更何况,人造调味剂的甜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蔗糖,人体每次的摄入量极低,加之自身的代谢,它的影响应该没那么明显。(纯属个人拙见!)

    0

相关资讯

J INTERN MED:循环氧化三甲胺水平不能预测冠心病或非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

循环氧化三甲胺不能预测冠心病患者或社区成人的长期全因、心血管或非心血管死亡。这项大型研究并不支持氧化三甲胺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对患者风险分层的作用。

EHJ(IF=30)| 不要熬夜!不要上夜班!上海交通大学陆颖理/王宁荐/夏芳珍等发现上夜班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无论遗传性 AF 风险如何,当前和终生夜班暴露都与 AF 风险增加有关。夜班暴露也增加了 CHD 的风险,但不会增加中风或 HF 的风险。

Nature子刊:研究发现预防冠心病的新变异基因!

研究结果还表明,MFGE8变体不会增加任何其他疾病的风险。因此,模仿基因功能的药物分子可以开发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全新疗法。

今晚直播: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降脂、降糖还是抗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曹成富教授解读个体化冠心病药物治疗!

ESC 2022:肾衰患者伴慢性冠心病:保守策略还是侵入策略?(ISCHEMIA-CKD研究)

2022 年 8 月 29 日在ESC 2022大会上报道ISCHEMIA-CKD研究结果,显示在患有晚期慢性肾病和慢性冠心病的患者中,与保守策略相比,侵入性策略不会降低五年死亡风险。

为什么说冠脉狭窄>50%就是冠心病?

研究发现静息时的冠状动脉血流直至狭窄到85%以后才减少,但最大冠脉血流量和冠脉血流储备在狭窄30%-45%时就开始下降。因此几乎无法深入了解狭窄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这是当时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