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ISC:脑出血到底有没有止血药?

2017-03-17 董漪 壹生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阿替普酶,而急性脑出血至今尚没有可以急性应对的药物,可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本研究期待通过寻找最佳合适治疗人群,应用凝血因子VII减少再出血体积,以期待治疗脑出血的治疗之药。美国每年大约79500例脑出血患者中,约10%的患者使用了未经证实的药物、死亡率较高。前期研究发现约40%的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加重,而目前循证的治疗土建仅仅血压控制、支持治疗及在特殊病例中的手术治疗。FA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阿替普酶,而急性脑出血至今尚没有可以急性应对的药物,可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本研究期待通过寻找最佳合适治疗人群,应用凝血因子VII减少再出血体积,以期待治疗脑出血的治疗之药。美国每年大约79500例脑出血患者中,约10%的患者使用了未经证实的药物、死亡率较高。前期研究发现约40%的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加重,而目前循证的治疗土建仅仅血压控制、支持治疗及在特殊病例中的手术治疗。FAST研究发现VII因子可减少脑出血的出血量,但并未最终得出临床获益增加。

2月24日上午,在ISC大会的闭幕式上加拿大SPOTLIGHT和美国STOP-IT共同发表了研究结果,这是两组平行研究,作为首个随机对照脑出血治疗干预研究,他们选择头颅CTA影像总的“点征”作为脑出血扩大的高危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证实VII因子在具有“点征”的脑出血患者中的有效性,次要结局包括安全性、临床预后、采用CTA作为筛选脑出血患者的可行性以及“点征”是否预测出血。“点征”阳性的患者参与SPOT研究,随机双盲纳入了发病5小时候脑出血的患者且脑出血体积小于90ml,进行头颅CT及CTA的筛查,予以双盲1:1随机分配至VII因子80mcg/kg治疗或安慰剂对照治疗且在发病6.5小时内干预治疗;“点征”阴性的患者作为观察队列。研究自2010年至2016年,共纳入点征阳性患者69例,点征阴性观察组73例(其中一例为非脑出血)。



结果发现,VII因子对于点征阳性的患者来说,不能减少24小时内再出血的体积,也未最终3个月时的改善临床结局,约20%的入组患者发生死亡,14%的患者重度残疾。点征阴性的观察组当中6%患者死亡,约2/3的患者恢复生活独立功能。

由于病例样本较小,即使作为汇总分析,也只能得出有限的结论。原本实验设计认为这是最有可能从止血干预中获益的对象,即所谓“点征”是指在脑出血病灶中高亮的点。之前的研究证实点征可预测脑出血扩大,可能是临床恶化的预测因素。研究者认为实验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多数患者治疗超过3小时,可能已经超过了最佳的时间窗。

这项研究的发现也许并不足以支持凝血因子VII作为脑出血的首选药物,另外由于研究最后证实出现点征的对照组并未明显出血体积扩大,导致对于挑选“点征”作为脑出血研究的入组标准也受到了争议。

作者:董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7-03-20 卡圣

    感谢分享,长见识了

    0

  2. 2017-03-20 绛珠草小姐

    感谢分享,长见识了

    0

相关资讯

Stroke:脑出血后癫痫药物的使用差异!

虽然多中心电子健康记录数据显示预防性使用癫痫发作药物存在明显的人种/种族差异,而更完整的单中心队列发现这一明显的差距会被高血压、血肿位置等临床因素所混淆。脑出血后的治疗存在差异是很常见的;然而,行政管理数据可能导致被详细的临床资料所混淆的差异不容易在电子健康记录中被发现。

Neurology: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死率的时间趋势如何?

在过去的27年中,虽然30天病死率显著下降,额外的改善急性ICH的治疗仍是有必要的,因为极早期的病死率(48小时内)并没有改善。

盘点:近期脑出血研究成果汇总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那么近期关于脑出血研究新进展,梅斯医学小编为您一一盘点。【1】Stroke:不吃早餐增加36%的脑出血风险 早餐,不仅仅可

Stroke:脑出血后发生的并发症有何趋势?

尽管死亡率显著降低,脑出血后ARF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而发生败血症和肺炎的几率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有所下降。所有并发症都会增加成本和住院时间,但其与死亡率的相关系是可变的,部分可能是由于生存偏倚造成的。需要新的策略来防止ICH相关的医疗并发症。

研究揭示抗凝栓药或增加脑出血几率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抗凝栓药的使用或能改变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率。这些抗凝栓药物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 K 拮抗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等。相关论文刊登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快速一览:近期脑出血研究成果汇总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近期关于脑出血研究新进展,梅斯医学小编为您一一盘点。【1】Stroke:脑出血后发生的并发症有何趋势?有关脑出血后的并发症的数据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