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 Care:肾上腺素给药途径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结局影响

2022-12-2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与外周静脉给药相比,经中央静脉和IC途径给药肾上腺素与较高的ROSC发生率和更好的神经预后相关。IC给药与支架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相关。

院内心脏骤停(IHCA)是全球所有医疗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尽管近年来心肺复苏(CPR)取得了重大进展,但IHCA患者的结局仍然很差,只有大约49%的患者存活到出院。肾上腺素通常用于心脏骤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给药途径是否影响伴有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近日,危重病医学领域权威杂志Critical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比较外周静脉注射、中心静脉注射和冠状动脉内(IC)注射肾上腺素的疗效。

在这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导管实验室发生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瞻性双中心先导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通过外周静脉注射、中央静脉注射或IC注射肾上腺素的患者的结局。

该研究共纳入了158名受试者,分别有48人(30.4%)、50人(31.6%)和60人(38.0%)在中央静脉注射组、IC组和外周静脉注射组。与中心静脉注射和IC给药(中心静脉和IC之间没有差异;p=0.9343)相比,外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途径实现自主循环恢复的几率更低(ROSC,比值比=0.14,95%置信区间=0.05-0.36,p<0.0001)。IC组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几率显著高于外周静脉注射组(IC vs外周静脉注射OR=4.6, 95%CI=1.5-14.3, p=0.0094;IC vs. 中央静脉注射OR=6.0,95%CI=1.9-19.2, p=0.0025)。与外周静脉注射相比,中央静脉注射和IC的ROSC神经预后更好。

由此可见,与外周静脉给药相比,经中央静脉和IC途径给药肾上腺素与较高的ROSC发生率和更好的神经预后相关。IC给药与支架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相关。

原始出处:

Ali Aldujeli.et al.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impact of epinephrine administration route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in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iCPR study).Critical Care.2022.https://ccforum.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4-022-04275-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异同

肾上腺激动药的药理作用与受体激动后效应相同,重点是要掌握好每种药物对应激动的受体~

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冠脉内应用肾上腺素和腺苷对血压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无复流情况影响的比较(COAR试验)

急诊PCI是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首选治疗手段,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开通大血管,从而挽救患者生命。然而大血管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在微循环水平恢复再灌注,也不一定意味着缺血心肌细胞都可以被挽救活。

Lancet Respir Med:过敏性疾病和吸入性肾上腺素对急性支气管炎儿童的影响:随机、对照、双盲、支气管炎ALL试验的随访

在婴儿急性支气管炎期间吸入肾上腺素是否有利于后来复发性支气管阻塞、特应性湿疹或过敏性过敏的患者。

JCM:儿童过敏反应中肾上腺素的及时应用及其相关因素

速发过敏反应的立即诊断和肾上腺素的快速给药至关重要。

PCCM:大部分医疗机构PICU心脏骤停时选择基于体重的肾上腺素给药策略

调查回答者报告称,在 PICU 心肺复苏期间,从基于体重的肾上腺素剂量过渡到固定肾上腺素剂量存在相当大的机构实践差异。

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对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微循环的影响

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在基线时不影响软脑膜小动脉。再灌注期间,肾上腺素可能对抗脑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