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癌痛一例

2020-05-07 楼亚玲 饶跃峰 冯智英 实用肿瘤杂志

疼痛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确立的癌痛治疗规范已被广泛接受,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以弱阿片、强阿片及非甾体等辅助用药为治疗基础。

疼痛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确立的癌痛治疗规范已被广泛接受,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以弱阿片、强阿片及非甾体等辅助用药为治疗基础。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增加阿片药物及辅助药物剂量,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鞘内给药疼痛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认为,对于难治性癌痛,建议鞘内泵植入术等微创治疗。Narva'ez等认为生命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本文报道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成功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1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4岁,肝癌术后腋窝淋巴结、肺内、颅内和颈椎多发转移。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右侧肩背部及右臂严重疼痛,呈持续性针刺样疼痛,外院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29.4mg,每72h1次,外用,曲马多缓释片100mg,口服,1次/d,镇痛治疗,镇痛效果不佳,24h爆发痛十余次,静息时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5分,爆发痛时NRS评分8分。

考虑现有用药方案镇痛效果欠佳,停用曲马多缓释片。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identification pain,ID-Pain)量表评分3分,考虑合并病理性神经痛,予以加巴喷丁胶囊600mg,3次/d,口服联合镇痛治疗。患者于2017年6月10日因右肩及背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周收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第2天静息时NRS评分4分,夜间爆发痛出现4次,NRS评分7分,分别予吗啡片10mg口服解救处理。1h后NRS评分3分。因芬太尼透皮贴剂29.4mg作为背景量控制疼痛效果不佳,将芬太尼透皮贴剂加量至42mg,每72h1次,,外用,同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静脉推注,1次/d,阿米替林片25mg,口服,睡前服用以及氯硝西泮片2mg,口服,睡前服用辅助镇痛。

入院第7天患者仍诉肩背部及右臂疼痛明显,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鞘内泵药物为吗啡注射液50mg溶于200mL生理盐水,初始鞘内泵参数为背景剂量(Con)0mL,加强剂量(Bolus)0.8mL,锁定时间20min,并予心电监护,根据具体疼痛情况逐渐调整参数。术后至第8天上午8∶00共按压Blous15次,有效次数8次,诉按压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调整鞘内泵参数,Con0.3mL/h,Bolus1.0mL,同时将芬太尼透皮贴剂减量至33.6mg。通过调整鞘内泵参数,静息时NRS评分1分,爆发痛时NRS评分4分,爆发痛次数4次,患者疼痛程度明显改善。由于患者为肿瘤晚期,入院第1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讨论

最新的研究表明,肿瘤治疗后疼痛发生率为39.3%;抗癌治疗期间约为55.0%和66.4%的疼痛发生在肿瘤晚期、转移性或终末期,近30%癌痛患者经药物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疼痛,对治疗产生耐受,因此将由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中、重度疼痛,经过规范化药物治疗1~2周疼痛缓解仍不满意和(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的疼痛称为难治性癌痛。

完全植入式输注泵多数情况下将药物泵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且有部分学者认为鞘内输注系统必须低于颈部区域,然而目前较多的研究表明,小脑延髓池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可有效治疗上颈部和颅面部疼痛。2017年《鞘内给药疼痛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完全植入式输注泵推荐用于临终死亡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本例患者影像学显示,颈部间隙内多个软组织肿块,考虑为肿瘤转移灶,椎管狭窄,脑脊液回流障碍,因此将导管尖端定位于小脑延髓池。

吗啡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推荐用于完全植入式输注泵的药物之一,鞘内泵给药剂量推荐保守的起始给药剂量,因术前患者芬太尼透皮贴剂42mg镇痛治疗,故参数持续背景剂量设为0mL/h,仅设置单次给药量为0.8mL(0.2mg吗啡),研究认为小脑延髓池内吗啡最大剂量≤0.5mg,后续鞘内泵参数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与药物反应进行调整。

无持续背景剂量下术后第2天患者爆发痛次数较多且单次给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调整鞘内泵参数,持续背景剂量0.3mL/h,单次剂量1.0mL(0.25mg吗啡),42mg芬太尼剂量到期后减量至33.6mg,依据阿片类药物等效剂量以及相关效能换算,吗啡鞘内给药是静脉给药的300倍。在患者疼痛稳定情况下,芬太尼透皮贴剂33.6mg到期后再减量至25.2mg。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后患者换算吗啡量逐日减少,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不仅降低疼痛程度,而且减少爆发痛次数。本例患者为临终癌痛患者,通过小脑延髓池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小脑延髓池鞘内给药,量少,高效,按需给药,是治疗颈椎或颅内高位转移合并难治性癌痛的理想手段之一。

原始出处:

楼亚玲,饶跃峰,冯智英.小脑延髓池鞘内泵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癌痛一例[J].实用肿瘤杂志,2019,34(04):367-369.

作者:楼亚玲 饶跃峰 冯智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癌痛患者福音!国家卫健委发布更新版癌痛诊疗规范

9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癌痛患者有了更规范的治疗了!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是什么导致癌痛发生?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

2018 EFIC意见书:癌症相关疼痛管理标准

2018年11月,欧洲疼痛联盟(EFIC)癌痛工作组发布了癌症相关疼痛管理标准意见书,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本文主要针对癌症相关疼痛的管理提出10条标准意见。主要目的是改善癌痛管理减少临床实践的变化。

癌痛 要及早镇痛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自己能够感受到的发生率最高的症状,也是在肿瘤的发现、进展及治疗过程中肿瘤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往往超出对疾病的恐惧,对患者的躯体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甚至可能使患者丧失生存的意愿。消除疼痛成为患者的基本诉求,也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在我院疼痛科就诊的患者中,由于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对肿瘤初期较轻微的疼痛情况不重视,还有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顾忌等原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忍受了长时间疼

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在忍受着疼痛 疼痛管理刻不容缓

/ 肿瘤康复管理七大点 /在1971年,美国提出了肿瘤康复的概念,在近40年的发展当中,肿瘤康复的概念渐渐清晰。肿瘤康复指的是,通过综合的指导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从躯体、心理、社会和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的恢复,促使患者重返社会。在肿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功能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要制定指导方案,例如:肺癌的患者要做肺功能的训练和恢复,肢体肿瘤及乳腺癌的患者,需要做一些

癌痛伤人无形,谁能帮他们无痛走完最后一程?

“只要……能……不痛,怎么样……都行!”死死攥住老伴的手,面目因为疼痛显得有些狰狞的老周,一字一顿地从喉咙里挤出来一句完整的话。说这句话时,在其灰暗的表情下,隐隐也有一种彻底放下的解脱。

大剂量吗啡/舒芬太尼PCSA治疗难治性癌痛1例

2017年6月我科收治1例难治性癌性疼痛病人,男性,27岁,主因上颌骨骨肉瘤综合治疗后复发,颌面部疼痛入院。病人既往行上颌骨手术治疗2次,并行多周期放化疗治疗,此次以颌面部疼痛主诉入院,已属晚期,无放化疗指征。

拓展阅读

云南大学王家强教授团队《AHM》:氯配位的铁基单原子纳米酶实现过氧化氢选择性催化分解及抗肿瘤特异性治疗

云南大学王家强教授团队制备铁基单原子纳米酶,可高效催化分解 H₂O₂产生・OH,对癌细胞杀伤力强,对正常细胞毒性小,对体内恶性实体瘤有特异性治疗效果。

了解癌症中的蛋白质脂质化

调节蛋白质脂质化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方法,通过控制其膜结合、运输、蛋白质稳定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靶向其他难以治疗的癌蛋白。随着我们对癌症中蛋白质脂质化相关性认识的发展,新的治疗机会可能会出现。

Mol Cancer:中南大学刘傥及黎志宏团队研究阐述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介导的癌症治疗耐药机制及意义

该综述阐述了CAFs衍生EVs介导肿瘤对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和免疫治疗耐药的生物学作用和详细的分子机制。

Radiology:基于癌症干预和监测模型网络的乳腺癌筛查策略评估

预计2023年将有超过353500例新发乳腺癌病例,约4700例因乳腺癌死亡。持续参与乳腺钼靶筛查可将乳腺癌死亡率降低40%或更多。

WCLC 2024:深入理解确诊癌症后吸烟者背后的吸烟行为与戒烟动机

这项研究为了解确诊癌症后继续吸烟者的特征和动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由于在年龄、婚姻状况、癌症类型和癌症确诊时间等方面的多样性突显了个性化支持策略的必要性。

24小时的最佳用药时间,根据肿瘤细胞内的“内部时钟”来优化治疗!

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研究确定部分乳腺癌治疗最佳时间,涉及基因及个性化治疗,有望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