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Cardiol: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研究项目--第三期(CPACS-3)的主要研究结果

2019-04-26 不详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

近日,JAMA Cardiology在线发表了由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共同牵头开展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研究项目--第三期(CPACS-3)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过近3万例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以实施临床路径为主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的干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近日,JAMA Cardiology在线发表了由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共同牵头开展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研究项目--第三期(CPACS-3)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过近3万例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以实施临床路径为主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的干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CPACS-3研究是全球在改进ACS医疗质量方面的第一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是在我国开展的第一个评价医疗质量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后续开展的此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医疗改革和医疗质量促进行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选取了来自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101家二级医院,这些医院均无条件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将患者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中心所需时间超过90分钟。研究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对照干预试验,以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CE,包括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梗和卒中)为主要终点指标。次要终点包括17个事先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和根据这些指标计算的一个复合指标——KPI综合评分。研究首先在医院建立一个ACS住院患者登记系统,收录研究期间所有符合ACS诊断的患者就诊信息。研究第一个阶段(6个月)所有医院均不干预;之后,将所有参加医院随机分为4组,每6个月(为一个阶段)随机启动一组医院开展干预。研究结束时,所有参加医院均接受了干预。研究累计纳入各类ACS患者29346例,其中14809例(50.5%)为对照组,14537例(49.5%)为干预组。经调整群组和时间效应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4.4%(对照)和3.9%(干预),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次要终点指标KPI综合评分在干预组为0.69,显着高于对照组的0.61(满分为1.0),P<0.05。此外,有7个单项KPI在干预组得到显着改善,包括: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出院时二级预防带药。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等其他10个单项KPI,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

CPACS-3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1)在参加医院组建一个由业务主管院长负责、有急诊科、心内科和医务科主任参加的质量改进行动小组,负责临床路径的修订和实施。(2)修订并实施适合不同类型ACS患者的临床路径。(3)每6个月向各医院反馈各自的ACS患者医疗质量评估报告。该报告数据基于项目的患者登记系统,报告同时告知该医院各个KPI在所有参加医院中的排名。(4)对参加医院中所有接触ACS的医护人员提供统一的技术培训及强制性的考试。(5)开通网络技术咨询。(6)发放项目统一提供的患者教育手册。可以说,CPACS-3研究把能够采取的干预措施都尽可能用上了。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医疗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开展以实施临床路径为主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干预效果未达预期,但并不说明干预措施完全无效。只是,这样的改善尚不足以带来住院期间MACE的显着减少。在此类医院中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最为有效的溶栓治疗,尽管CPACS-3的技术培训中十分注重和提倡,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其接受率,还是及时性均未见改善。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原始出处: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盘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指南与共识(上)

一、20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 已成为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血运重建手段。 然而,仅通过 PCI 术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持续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PCI 术既不能逆转或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也不能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存在的术后运动耐量下降及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不仅严

许轶洲:房颤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

  摘要:当房颤的患者合并冠心病需要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长期抗凝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质疑和争议。本文就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抗血栓治疗进行综述。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外对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般人群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约为0.4%-1.0%,且有随年龄增长上升的趋势。房颤动(房颤)和冠心病有着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冠

GW-ICC2017︱张金盈: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策略与技术优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比例及并发症发生均较高,是最有挑战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今年GW-ICC 2017大会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金盈教授就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双支架策略作了专题解析。

HEART: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测因素!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HEART上的研究旨在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对慢性完全闭塞(CTO)治疗正面和负面预测因素。此项研究对2000年至2016年期间发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分析了CTO PCI在人口和血管造影特征方面的成功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每个预测因子的粗略OR值和95%CI。在28个人口统计学和31个血管造影变量中评估了技术和临床成功的预测因素。临床成功被定义为

2018CCCP&SCC:李妍教授畅谈OCT对复杂高危患者的指导价值

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CHIP)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一直是介入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影像学技术为上述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