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你的身体是灵敏还是笨拙?答案写在基因中

2016-09-23 佚名 生物探索

导语:正常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但是存在本体感觉缺陷的人却无法感知。9月21日,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两位患者的本体感觉缺陷。研究人员说,两位患者存在极其罕见的PIEZO2基因突变,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显得很笨拙而有些人的身体又出奇的灵活。柔软的刷子却觉得扎人。皮肤上振动的物体却感受不到它的振动。蒙上眼

导语:正常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但是存在本体感觉缺陷的人却无法感知。9月21日,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两位患者的本体感觉缺陷。研究人员说,两位患者存在极其罕见的PIEZO2基因突变,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显得很笨拙而有些人的身体又出奇的灵活。



柔软的刷子却觉得扎人。皮肤上振动的物体却感受不到它的振动。蒙上眼睛就不知道身体关节移动的方向。这些奇怪的感觉来自于两个女孩。9月21日,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这两位患者的本体感觉缺陷。研究人员说,她们存在极其罕见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显得很笨拙而有些人的身体又出奇的灵活。

目前疾病还没有名字,它由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儿科神经学家Carsten Bönnemann发现。他注意到,这两个女孩有相同的身体症状,她们的臀部、手指和脚弯曲角度不同寻常,并且还存在脊柱侧凸。最显著的特征是她们行走困难,表现出极端地缺乏协调能力,不能感受到与她们皮肤接触的物体。

Bönnemann筛选她们的基因组并试图寻找她们可能共同存在的基因突变。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名为PIEZO2的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突变。此前已经有文献报道,该基因与触觉以及协调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令研究人员震惊的并非这个疾病的罕见程度。事实上,在此之前科学家曾经将小鼠的PIEZO2基因敲除,结果出现致命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没有这个基因根本无法存活。

研究人员对患者和对照组参试者进行测试。让他们蒙上眼睛,患者蒙上眼睛后走路就会跌跌撞撞,最终摔倒。但是当不再蒙住她们的眼睛时,两位患者几乎可以正常行走。此外,研究人员让患者将她们的手指从鼻子移动到她们面前的目标物体上,眼睛被蒙上时她们无法完成任务,而没有蒙上眼睛时她们也能做的很好。研究人员握住她们的手臂,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关节,并询问患者所感受到的移动方向。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判断他们的关节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

这些研究提示患者完全缺乏本体感觉。Bönnemann解释说,正常人依赖感觉来完成许多事情,比如弹钢琴、汽车换挡或者键盘上打字。做这些事情都需要在空间位置中感知自己的肢体。而这些患者缺乏这种本能的意识,但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视觉观察来弥补这种缺陷。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患者对各种物体的触觉反应。比如,两个女孩无法感知压在她们皮肤上的音叉的振动。或者无法感知扫过她们手掌的软刷,尽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软刷的触感令人舒服,但却让两个女孩感到扎人。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机重复了他们的实验。他们发现,正常人体验身体感觉相关的脑区呈现出活动,但这两个女孩相应脑区的活动却消失了。当研究人员用刷子扫过她们的皮肤时,她们与情绪反应相关的脑区却出现了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说,虽然她们无法在身体上感知到刷子,但是她们可能存在某些经历与响应这种接触的情绪反应类似。

最后,研究人员让两位患者进入一个装置,该装置可以逐渐变热或变冷,让人感到不适。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和正常人同样可以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并感觉到不舒服。

总结这些结果,研究人员认为PIEZO2基因对本体感觉和皮肤触觉可能至关重要,但不影响温觉和痛觉。尽管他们的研究样本很小。但研究人员对该基因在普通人中的作用表示十分确信。文中没有指出该基因的突变率有多么罕见,但他们已经明确了该基因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他们推测可能有更多的人都存在这方面的功能紊乱。

PIEZO2如何影响患者的骨骼畸形目前尚不明确。一种可能是该基因调控的蛋白在骨骼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本体感觉可能本身对于骨骼的发育就十分重要。没有它,身体不能保持一个笔直的姿势,关节也就无法正确定位,这些都可能导致不正常的骨骼发育。

研究人员还给出另一个有趣的猜想,他们认为PIEZO2基因的不同突变可能影响一个人是笨拙还是协调,或者介于两者之间。PIEZO2的细微改变可能会产生运动健将或者行动笨拙的人。

原始出处:

Michael Price.Researchers discover gene behind ‘sixth sense’ in humans. Brain & Behavior.Sep. 21, 2016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6-09-24 187清风

    厉害,学习了

    0

  2. 2016-09-24 187清风

    继续关注

    0

  3. 2016-09-23 oo902

    基因决定一切

    0

  4. 2016-09-23 知难而进

    谢谢分享!

    0

  5. 2016-09-23 知难而进

    继续关注!

    0

相关资讯

PLOS MED:超过14万的女性数据表明,基因预测BMI值越高,乳腺癌风险越低

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对于绝经前妇女,较高的BMI与较低的乳腺癌风险有关;但是对于绝经后妇女,较高的BMI却与较高的乳腺癌风险有关。这些联系是否是通过共享遗传或环境因素所介导的呢?我们使用了两项大型乳腺癌数据们进行孟德尔随机分析,评估BMI和乳腺癌风险间的关系。我们利用84个BMI相关遗传变异,建立了加权BMI遗传评分,用于预测BMI。使用BCAC中的个体水平数据,评估了基因预测BMI与乳腺癌风

Nature:大规模研究揭示生命所必需的基因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基因是生命所必需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些基因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对哺乳动物发育和人类疾病的理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novel developmental phenotypes”。

HMG:心脏病发作的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我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发作的记忆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变化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9月15日在线发表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pi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Differential DNA Methyla

2016诺奖揭晓在即,近10年的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都是何方神圣呢?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就要出炉了,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今年生物和医学界究竟有哪些大牛能够脱颖而出了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很长时间内已经成为公众中认识度最高的生物医学类奖项,一旦获此殊荣,即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受到各国人民的膜拜。去年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后,更加贴近了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下面,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

Sci Rep:控制细胞衰老的基因被发现 人类长生不老有望实现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9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神户大学Biosignal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鉴别出了控制细胞衰老的基因,其或许可以永久阻断细胞的生长,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利用多种不同浓度的抗癌药物来抑制肝癌细胞,从而诱导凋亡细胞死亡

EASD 2016:中国证据——糖尿病肾病基因位点新发现

会议快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KD)负担沉重。但是人们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基础仍然所知甚少。2016年EASD年会上,来自中国香港的马青云(R.C. Ma)教授分享了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识别到的终末期肾病(ESRD)相关基因位点,拓展了对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遗传学认识。1糖尿病心-肾并发症